舍人、盛览和尹珍——汉文化在贵州的开拓者

2020-04-06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从地下考古发掘可知,断代为西汉早期的墓 葬,出土的铁制农具、工具及陶制品与中原出土的 同期文物相比,不仅型制相同,工艺水平也毫不逊 色,足证汉族居民很早便已到这里,将汉族地区先 进的农业、手工业技艺带到贵州,与当地土着居民 一起,共同开发着这块广袤、美丽的土地,在此基 础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也在这里扎 下根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提起贵州儒家文化在贵州的开拓,就不能不 提及舍人、盛览和尹珍,这是被贵州后世文人称为 “汉三贤”的三位大学者。
        舍人,生卒年份已不可考,大约生活在汉景 帝、武帝时期,是犍为郡鄨县(今遵义一带)人。武 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犍为设郡之前,舍人 已有一定名望,他曾远赴成都郡国学校学习。成都 在西汉时不仅经济繁荣,而且聚集了像司马相如 这样的词赋名家和张宽(字叔文)这样的经学大师 (张曾着有《春秋章句》15万言)。因此舍人学问日 有长进,并开始为《尔雅》作注,当时舍人的身份不 过是犍为郡的文学卒史,是个低级小官。
        《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词书,专门 解释词义和名物,相传为周公所着,实际上由春秋 战国时期一批儒家学者纂辑而成。《尔雅》文字艰 深,必须有注、疏方能阅读。舍人是第一个为《尔 雅》作注的人。注成后,舍人赴长安向汉武帝献书, 得到赞许,令其为待诏,是个顾问性质的闲职。舍 人的《尔雅》注,全本已失传,但历魏晋、隋唐至宋, 凡为《尔雅》作注疏的都曾大量引用他的释文,作 为先秦古义的佐证。舍人对《尔雅》一书的贡献是 极大的,清代汉学家朱彝尊《经义考》称舍人注《尔 雅》为汉儒释经之祖,也即是汉代第一位训诂学 家,是训诂学的鼻祖。清代经学家郑珍称舍人“既 挺生古所未臣之地,而即注古所未训之经,其通贯 百家,学究天下,与相如、张叔辈上下驰骋,同辟一 代绝诣。”将舍人尊为贵州的“文学鼻祖”。(《遵义 府志·列传》)
        盛览,字长通,西汉牂柯郡人,生活年代大致 与司马相如同时,是位“牂柯名士”。据刘歆《西京 杂记》记载:当时司马相如在成都,盛览不顾路途 遥远赴成都拜谒司马相如,向他学习赋的作法。司 马相如讲了一段话:“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 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系之心, 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 传。”从赋的组织、音律、内容及作赋人的修养,总 结了赋这一文学样式的特征及作赋的要点、方法。 盛览听了后很受启发,经过勤学苦练,创作了《合 组歌》《列锦赋》等作品,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舍人与盛览的籍贯都在今天贵州境内,他们 的活动时间大致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7年至 公元87年),这反映了在西汉中叶,贵州的汉文化 水准已相当高,出现了一流经学家及文学家。
        到了东汉,贵州又出现了一位大学问家尹珍。 尹珍字道真,牂柯郡毋敛县(辖境在今天独山、荔 波一带)人,生活年代在章帝至桓帝(79至153) 间。尹珍年轻时深感生于边陲之地,无法深造,遂 千里迢迢奔赴京城洛阳,拜当代大儒许慎为师。许 慎是有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其着作《说文解 字》一直流传至今。经过艰苦学习,尹珍学问大进, 返回牂柯,在鄨邑境内教授生徒,将中原儒家文化 传播到边远山区。后来另一位学者应奉(字世叔) 出任武陵太守,尹珍又去武陵郡拜应奉为师,学习 流行的图谶之学,精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尹珍成 为饱学之士后,名声渐大,朝廷选他为官,历任尚 书丞、荆州刺史。他的老师应奉在朝廷做了司隶校 尉,师生同时显闻,一时传为佳话。
        尹珍在贵州设馆教读,传播中原文化,受到后 来学者和群众的尊崇。常璩《华阳国志》说他“还以 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在他讲学、生活的地 方,后人多建讲堂以为纪念。唐代播州司户崔礽在 今天绥阳县旺草场地方建了尹珍讲堂。今正安县 境据说有尹珍的住宅和坟墓,明代遵义知府孙敏 政在此建了务本堂。为纪念尹珍的功绩,民国年间 将正安县东北地分割出来,特设道真县,这个县名 一直保存至今。另外在贵阳、遵义、独山、铜仁等地 历代都建有尹公祠,贵阳的尹公祠今天已修缮一 新。人们永远纪念这位热爱家乡并为家乡传播文 化的先贤。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