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房蕴含的心智

2024-10-07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点缀着座座白帐,蒙 古包——这草原民族特有的建筑伴随着蒙古牧人 世世代代的生活。
        蒙古包是一种简单、明快的建筑。首先要制哈 那。它是用细木杆编制的网片,网片可伸可缩,几 同伞骨。《呼伦贝尔志略》云:蒙古包“皆圆形通常 高度在十尺、十五尺之间,其构造法:就地划直径 丈余之圆圈,周围排立木柱,柱间用木棍纵横组织 如格,箝着柱上,成一围墙,柱上端,架木为梁,成 一伞型之屋。”然后盖毡墙。方志《青海》载:“…… 外围毛毡,以绳束之,成为毡墙,高约一公尺,形成 穹形,亦盖白毡,中央约高三公尺许。”最富智慧的 是“乌乃”,乌乃是蒙古包顶的组成部分,起檩木椽 和房笆的作用。顶上的天窗称为“陶恼”,《清稗类 钞》云:“又有毡帐……空其顶,覆片毡于上,以绳 牵之,晴启雨闭。”毡顶于夜间压盖,白昼视冷热情 况揭开,毡顶四周都有扣绳,可依风向而调整。风 雪来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也不存水。其制 作之简单与功用之完美实在包含着创造的智慧。
        蒙古包有固定式和转移式两种。转移式蒙古 包是纯游牧民用的毡屋。其与固定式蒙古包的主 要区别是,其支架不必永久性地固定,院内不必用 木栅围绕,包内的装置也较为简单。固定式蒙古包 必须固定支架,院内用木栅围绕,包内装置也较为 复杂。在此顺提一笔蒙古古代贵族居住的蒙古包 “翰儿朵。”《黑鞑事略》徐霆注云:“霆至草地时,立 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 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 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第一百八十四节云: “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金撒帐,亦叫金 殿。据国外传教士鲁不鲁克记叙:“他们把这些帐 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甚至可达三十英尺宽。 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 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 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 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 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 力的创造。
        早在13世纪初期,许多中外旅游者见到草原 牧人的黑车白帐时,无不赞叹。当年跟随成吉思汗 西征的道人邱处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里慨叹: “五谷不成资乳酪,皮裘毡帐亦开颜。”其实,毡帐 的出现并不自蒙古族始。在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 地区的岩画上就出现了穹庐毡帐。据有关专家考 证;其属古代游牧民族突厥的毡帐。《隋书·突厥 传》说突厥“穹庐毡帐。”《太平广记》引《谈薮》也 说:突厥:“肉为酪、冰为浆、穹庐为帐,毡为墙。”蒙 古牧人居住的蒙古包正是自古以来草原牧人居之 所需的传统式样。
        蒙古包具有游牧文化的特征。《黑鞑事略》曰: “其居穹庐,无城壁栋宇,迁就水草无常……得水 则止,谓之定营。”游牧民族要牧养牲畜,这个活物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远比农业为深为大。而 蒙古高原地处内陆,气候寒冷,干燥多变。由于游 牧民族对气候的依赖性,必然造成大规模的远距 离的迁徙,而蒙古包制作简单、保暖性强、易于迁 徙,正好适应了牧业经济的特点和该地域的自然 环境。
        蒙古包呈圆椎形。“圆形是本身最单纯的完满 自足的,凭知解力界定的最有规律的线形。”(黑格 尔《美学》第3卷)在坦荡的草原,这种单纯的完满 自足的线形与笼罩四野的苍穹相和谐,显示出素 朴单纯的美,这是蒙古民族传统审美观念的折射。
        东蒙草原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民歌:
        因为仿照蓝天的样子,
        才是圆圆的包顶;
        由于仿照白云的颜色,
        才用羊毛毡制成。
        这就是穹庐——
        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因为模拟苍天的形体,
        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
        因为模拟天体的星座,
        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
        这就是穹庐——
        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王迅、苏赫巴鲁《蒙古族风俗志》)


        蒙古包——草原牧人伟大活力的象征。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