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

2019-05-14 可可诗词网-文学词典 https://www.kekeshici.com

戏曲论著。六卷。清李渔撰。李渔(1611—约1679),本名仙吕,号天德,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一字谪凡,别署湖上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明末,曾多次应乡试不第。清兵入浙,自兰溪移家杭州,又迁南京,从事著述,并刻售图书。晚年复迁杭州。李渔一生穷愁潦倒,靠“卖赋以糊其口”(黄鹤山农《玉搔头序》),曾带领家庭剧团到处演戏以维持生计,他自称:“二十年来,负笈四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一家言·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与当时文化名流吴伟业、尤侗、周亮工、王士禛等辈多有交往。李渔著述丰富,并有着丰富的戏曲艺术实践经验,其晚年写成的《闲情偶寄》正是他一生艺术经验的总结。

《闲情偶寄》是一部杂著,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和“颐养”八部,内容涉及戏曲艺术、园林美学和养生之道,其中戏曲理论主要在“词曲”、“演习”和“声容”三部。“词曲”部三卷论戏曲创作方法,“演习”部二卷论戏曲教习和导演方法,“声容”部部分则涉及有关演员的遴选和培养。

“词曲”部包括六大问题:一、结构。有“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和“审虚实”几点。李渔的所谓“结构”实际包括戏曲情节故事和戏曲结构布局两个方面,“戒讽刺”、“脱窠臼”、“戒荒唐”和“审虚实”属情节部分,“立主脑”、“密针线”和“减头绪”则涉及结构布局问题。我国古代曲论首重“音律”,而李渔则明确地申明:“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这个变化表明了李渔对戏曲艺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结构第一”这个总标题中,李渔强调戏曲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认为戏曲是“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因而在他看来,戏曲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对于戏曲表现内容,李渔追求的是既新奇而又不荒唐,“脱窠臼”、“戒荒唐”两则即讨论这个问题。李渔认为,戏曲名为“传奇”,则“非奇不传”,而“新,即奇之别名也”,因此,他强调:“窠臼不脱,难语填词”。但李渔虽求新逐奇,但也反对失之于情理之外,他指出“凡作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不当索诸闻见之外”,要在普通事物中逐新追奇,于平易之中见新奇。对于戏曲结构问题,李渔一方面提出要“立主脑”,即戏曲情节要单一,要在一人一事中传递剧作者之“初心”和“立意”,同时又要求戏曲情节“密针线”和“减头绪”,从而使结构单一联贯,紧密完整。二、词采。内含“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和“忌填塞”。这是李渔对戏曲语言的独特要求。李渔认为,戏曲语言“本之街谈巷议”,“取其直说明言”,因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李渔还认为,戏曲语言要有“机趣”,即语言要生动而富有灵气。三、音律。内含“恪守词韵”、“凛遵曲谱”、“鱼模当分”、“廉监宜避”、“拗句难好”、“合韵易重”、“慎用上声”、“少填入韵”和“别解务头”九款。李渔特别重视戏曲语言的音乐性和场上表演,他以上述九个问题加以评论,可见其用力之勤,但这一部分在李渔的戏曲理论中不是特别精彩的,李渔自言:“于声音之道,未尝尽解”。四、宾白。内含“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减”、“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时防孔漏”八款,对戏曲宾白作了深入而又具体的探讨。五、科诨。内含“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四款。六、格局。内含“家门”、“冲场”、“出脚色”、“小收煞”、“大收煞”五款。“词曲”部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大致如上,体现了系统、缜密、实用的特色。同时,李渔“填词之设,专为填场”的主导思想使得李渔的戏曲文学理论常常注目于戏曲的舞台性,以舞台性来规范戏曲文学的创作,从而使他的理论思想既有深刻性、理论性,又富于实践性。

“演习”部着重论“选戏”和“排戏”,内容包括“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个方面。其中“选剧”又分“别古今”、“济冷热”两端,“变调”又分“缩长为短”,“变旧为新”两款,这四点主要是针对戏曲的案头处理,并附“《琵琶记·寻夫》改本”和“《明珠记·煎茶》改本”为范例。“授曲”、“教白”和“脱套”三个部分着重于戏曲的场上教习。“授曲”内含“解明曲意”、“调熟字音”、“字忌模糊”、“曲严分合”、“锣鼓忌杂”、“吹合宜低”六款。“教白”分“高低抑扬”、“缓急顿挫”两款,“脱套”则分“衣冠恶习”、“声音恶习”、“语言恶习”和“科诨恶习”四款。对戏曲教习,从曲、白、伴奏、陈习恶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发。

“声容”部论选择和培养演员,计分“选姿”、“修容”、“治服”、“习技”四章,其中虽然不乏对于女色的庸俗趣味,但也包含了许多对演员(主要是指女演员)的选择和培养等问题,因李渔熟悉于此道,故其所发也大多是经验之谈,有一定的合理性。

《闲情偶寄》有关戏曲理论的论述包括了戏曲艺术从剧本撰述到舞台表演的方方面面,可谓细致入微,包罗齐备,这样具备体系性和全面性的戏曲论著在中国古代是绝无仅有的。其次,《闲情偶寄》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理论阐发大多是作者创作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密切注意理论的实用性,而不作蹈虚之论。再次,《闲情偶寄》通俗易懂,表述清晰,它较少“空灵”、简略的评判,更多的是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娓娓道来的表述。

今存版本有《笠翁秘书第一种》,清康熙十年翼圣堂刻本;《笠翁一家言全集》本,清雍正八年芥子园刻本,此本合并原来十六卷为六卷,书名改题为《笠翁偶集》;《文艺丛书》本,曹聚仁校订,1925年上海梁园图书馆排印,此本只摘录了其中的“词曲”、“演习”二部,名为《李笠翁曲话》;《新曲苑》本,摘录同上,书名为《笠翁剧论》。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