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 行动绘画

    艺术批评家哈罗德·劳申伯(HaroldRosenberg)于1952年首次用该术语来描述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间纽约学......

  • 性别

    韦氏大词典第二版给性别下的定义是:“一种形式上的类别,名词和代词(通常伴有修饰语)以此分类、变化词尾......

  • 延异

    又译“分延”。德里达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法文différrer源于拉丁语的differre。differre有两层含义:拖延,......

  • 耶鲁学派

    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解构主义学派,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美国的衍生形式。这一学派以其在批评理论与实践上的丰......

  • 叶式思维

    后现代哲学史编纂学所推重的一种研究方法。相应地,传统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史的研究方法被称为“干式思......

  • 一般历史

    福柯提出的用于取代总体历史观念的新型历史观。福柯认为,现代历史概念(以黑格尔和马克思为代表)是一种总......

  • 一致性

    又译“协同性”。罗蒂新实用主义中的重要概念。罗蒂将自己的新解释学与西方哲学中的实用主义传统认同起来,......

  •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著,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收入包亚明主编的......

  • 伊格尔顿,特里

    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学理论与批评家,出身于一个英国的工人家庭,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

  • 意义

    认识主体对于认识对象或客体的指涉,该范畴分为一般认识论与解释学两个层面。在哲学认识论上关涉主体对自身......

  • 《意义逻辑》

    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著,法国Minuit出版社,1969年出版,收入《评论丛书》。国内尚无中文版。 本......

  • 译不准原理

    现代美国分析哲学家奎因提出。奎因在《词和对象》(1960)一书中,对“译不准原理”表述如下:“可以用种种......

  • 因特网

    最初是一个网络的概念,是Inter-connected-network的缩写,直译为互联网,现国家规范译为因特网。Internet......

  • 引发电影

    引发电影(evocationcinema)又称“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电影”,是人类学电影流派之一。引发电影旨在通过对传......

  • 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庸俗的后现代主义是对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庸俗化,是对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