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2023-02-23 可可诗词网-文学批评研究 https://www.kekeshici.com

        中道是标准,则有过与不及之说。
        (1)愚
        有话说:“诗之失愚。”这话意思是说,这诗“太过”了。“愚”就是过了中道。所谓“愚”,我们可以举例说,《孟子·告子下》有讨论诗的话:公孙丑引高子之话说《小弁》是小人之诗,因为怨,此篇是臣子怨君父。孟子说,不然。高子太固执,就是愚。假如有人被不相干的人以弓射杀而不中,则此人对别人说到这回事,是很平淡的。如射者是兄,则此人与别人说及,则悲伤。《小弁》一诗中,因二人是父子关系,故怨正表示其忠爱。孟子以为可以怨亲,不过怨亲要得其中。如《小弁》中,亲的过错很大,故儿子怨是应该的。高子却以为,凡亲都不可怨。高子是太固执了,看得太死了,以为凡怨亲都不合中道。而孟子却以为《小弁》之怨亲是合乎中道的。高子之看法,实在未免失之愚。
        除“过中”之外,还有“不及中”。高子以为《小弁》不及中,其实是他自己过中。一般人也常有不及中的看法。不及是普通的情况,故《经》中少说,而只说过中失之愚。
        (2)切
        孔颖达说,“切指事情”,这样是否不得中呢?关于这点,最好以对屈原的讨论来说明。
        《史记·屈原传》说,“《离骚》,盖自怨生也”,并引刘安的话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离骚》则兼有二者之好处。刘安以为屈原之怨是得于中道,可与日月争光。虽然怨,却合于温柔敦厚。
        班固不赞成此意见,他以为刘安说《离骚》兼有《小雅》、《国风》之好处是过其真。他说,君子对世之道,应为明哲保身;而屈原露才扬己,至自讨其害。至是,又怨怀王,“忿怼不容”,终于沉江而死,未免失诸狂狷,非中道也。他以为屈原是妙才,但非中道,其为文与为人均不得中(不及中)。王逸《楚辞章句》却说屈原《离骚》与《诗经》相合。他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亦怨,但合中道。屈原亦然。又如《诗·大雅·抑》篇:“呜呼小子,未知臧否,言提其耳”,这样的话也可以说。孔子以为此等诗仍是大雅,则屈原的话比提耳好多了,故不能说他露才扬己。
        这场辩论,王逸以屈原与伯夷、叔齐比,就是以为他是绝世的人,是超中,而不是过中。这是指他的为人,而在文辞方面,则只是切而非过中。在当时(战国时)话非说得切不可。故屈原之文辞虽切,但因时代关系,就其时代而言,虽切、怨,仍得其中。
        我们认为班固不免失之于愚,因为他不就时代来看。
        所谓“切”,就是说得具体。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