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刘知几的史学

        唐朝出现了史学史上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他写了史学评论著作《史通》。梁启超说,有了左丘明、司马迁才有了历史,有了刘知几才有了史学。
         (一)刘知几(661年—721年)的生平
        刘知几从十一岁读《左传》始对史学发生兴趣,十七岁以前读完了唐朝以前的历史。二十岁中进士,任为获嘉县主簿,管文字档案。做此小官,不求升迁达十九年,一心研究史学。官位虽未升,学术成就越来越高。三十九岁调京城长安,与编《三教珠英》(三教:儒、佛、道,珠英:精华、典故)。一千三百卷。四十二岁任著作佐郎,始为史官,后又任著作郎,从此至卒,一直做史官,其间只有短期的去职。所以其一生从十一岁以后五十年一直学习和研究历史,任史官就达二十年。在任史官期间与人一起写过《唐书》,还自撰《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他的主要著作《史通》是其研究史学的成果。
        (二)《史通》的内容与特点
        《史通》原有五十二篇,失传三篇,现存四十九篇,其中《内篇》三十六篇,《外篇》十三篇,全书共八万三千多字正文和原注九千多字,总共不到十万字。《内篇》是其著作的主要内容,有系统,各篇之间有关联。《外篇》是无系统的,各篇间无关联,似杂论。《内篇》主要讲历史编纂学:1.史著源流。如《六家》。2.体例。如《二体》、《本纪》、《世家》、《列传》、《表》、《志》等。3类别。分正文、杂史,杂史有十种。4.史书的内容。5.史料的搜集和鉴别。6.叙述方法,如《叙事》等。7.著作态度。等等。《史通》的主要贡献在《内篇》,主要论述历史编纂学。《外篇》讲史官和史书的沿革,杂评过去史书的优劣得失。因评《史通》的文章很多,此处对史通内容不作过多介绍。
        《史通》的特点:清朝黄叔琳评《史通》曰:“上下数千年,贯穿数万卷。心细而眼明,舌长而笔辣。”我们概括为四点:1.评论有据。每篇都有实例,都是从读书中总结出来的。2.兼指得失。对任何史家史书都不感情用事,对班固和司马迁的缺点也不忌讳,对公认的坏的史书也指出其缺点,有人形容刘知几为史学界的法官,似“老吏断狱”。3.批评尖锐。对许多史家不真实地记载史事予以痛斥,骂一些人为“奸贼”、“凶人”。4.主张明确。不仅评论别人,还要提出自己的主张。《史通》的这些特点是一般的史论书所难以做到的。
        (三)刘知几对于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主要在史纂学方面,但也涉及到历史观等问题。其内篇中每个题目就是一个问题。过去人们认为刘知几可与王充、刘勰相媲美。王充的《论衡》对哲学作了总结,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文学作了总结。作总结一要对前人的著作融会贯通,二要有研究有批判,三要有独到的见解。
        2.表彰“直书”,指斥“曲笔”。在《直书》、《曲笔》等篇中集中论述了这些问题。刘知几说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是不容易的。刘知几所讲的直书标准与现在有不同,其善恶标准亦与现在不同。
        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刘知几敢于批判《尚书》,批判尧舜禹汤。《疑古》篇集中批判盲目崇古,指出舜继尧、禹继舜等都不是如史书所说的那样。《惑经》篇写孔子所作《春秋》的不合事实,指出孟子、司马迁、班固推崇孔子是“虚美”。
        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在《内篇》中每论述一个问题,除有批判外,都提出自己的主张。如主张不写天文志,若写则写有变化的朝代的天文。五行志不该记无关人事的灾祥。建议增加都邑、方物、氏族志,都邑志有代表性,方物志记边地特产,氏族志记世家大族。在写作上主张不要形式上模仿古人,“貌同而心异,貌异而心同”。言语上主张用当代的语言。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在《唐书》本传中有记载,礼部尚书郑惟忠问刘知几为什么自古以来文士多史家少?刘知几回答说,做史家难,因为须具备才学识。才是辨别史料的能力;学是指读书搜集史料的学问;识是见解,对史事的见解。
        刘知几曾想自己写一部通史,但没写成。他写《唐书》也是接着别人写的,所以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史学理论。他是少有的史学家,是中国第一位史学评论家。史学评论对推动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2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wenxue/sx/201801.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