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蒙文字冤狱,刺痛少年金庸心

        查嗣庭是以清朝文字狱“维止”案而著名于世的。这场冤狱让金庸幼小的内心深深地感到不平,从小就种下了对公正自由的企求和对开明政治的渴望。日后金庸有从政的举止,其实正可以从金庸小时候对文字狱的惨伤愤懑之情来追溯。
        查嗣庭官至礼部侍郎,于清雍正四年以礼部侍郎被派去做江西省正考官,出的试题是“维民所止”。
        这句话出于《诗经·商颂·玄鸟》:“邦几千里,维民所止。”意思是说,国家广大的土地,都是百姓所居住的,含有爱护人民之意,那本来是一个很寻常的题目。但有人向雍正皇帝告发,就“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出这试题,用意是要杀皇帝的头。
        雍正那时初即位,皇位经过激烈斗争而得来,自己又砍了不少人的头,不免心虚,居然凭了“拆字”的方法,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查嗣庭大受拷掠,死在狱中。雍正还下令戮尸,儿子也死在狱中,家属流放,浙江全省士人不准参加举人与进士的考试六年。查慎行后来得以放归,不久即去世。
        另有一种说法是查嗣庭作了一部书,书名《维止录》。
        有一名太监向雍正说“维止”两字是去“雍正”两字之头。
        又据说《维止录》中有一则笔记:
        
        康熙六十一年某月日,天大雷电以风,予适乞假在寓,忽闻上大行,皇四子已即位,奇哉。
        
        “大行”是皇帝逝世,皇四子就是雍正。书中用“奇哉”两字,显然是讽刺雍正以不正当手段篡位。
        《维止录》中又记载,杭州附近的诸桥镇,有一座关帝庙,庙联是:
        荒村古庙犹留汉,野店浮桥独姓诸。
        诸、朱两字同音,雍正认为是汉人怀念前明。
        至于查嗣庭在江西出的试题,其实首题是《论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三题是《孟子》:“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这时候正在行保举,廷旨说他有意讪谤,三题茅塞于心,廷旨谓其“不知何指,居心殊不可问”。
        雍正的上谕中说:
        
        查嗣庭……朕令在内庭行走,后授内阁学士,见其语言虚诈,兼有狼顾之相,料其心术不端。今阅江西试录所出题目,显系心怀怨望,讽刺时事之意。料其居心乖张,平日必有记载,遣人查其寓所行李中,有日记二本,悖乱荒唐,怨诽捏造之语甚多。又于圣祖之用人行政,大肆讪谤……热河偶发水,则书淹死官员八百余人,又书雨中飞蝗蔽天;此一派荒唐之言,皆未有之事。……着即拿问,交三法司严审定拟。
        
        雍正所公开的罪名是:看其相而料其心术不端;讽刺时事;日记中记录天灾。
        大陆“文化大革命”之时,动乱中颇有奇冤的文字狱,这刺激了金庸少年就接触到的自己先人查嗣庭的文字狱惨案的痛苦记忆。
        为了解放自己的痛苦情结,对自己的良心的思考作一交代,金庸以文字狱为契机,写作了长篇武侠历史小说《鹿鼎记》。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鹿鼎记》绝对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可以说是“武侠”的成分少些了,而历史政治的成分多多了。
        有人认为,《鹿鼎记》不能代表金庸的武侠小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金庸本人对于《鹿鼎记》所寄托甚多。
        于《鹿鼎记》中,金庸作痛语、快语、惊人语,其要害之处,还是金庸从小内心所种下的政治文化的情结。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0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346.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