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0年高考题

2023-11-23 可可诗词网-高中阅读理解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目]
        几年前,某刊物就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问题组织了一次座谈,下面是其中三个人的发言。读后完成1—8题
        甲: 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 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古文里可学的东西是很多的,但不要去学古代的那些辞藻。我们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会使文章不文不白。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学它的文气,就是看人家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写、最后怎么收的。韩愈不是说“气盛则言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吗? 他就提倡这个气,气盛文章就好。学古人的文气,对改变文风大有好处。
        乙: 我是主张学习文言文的。现在课文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文言文,但师生不满足,教师还自行补充大量古代作品。这里当然有应付高考的成分,不过文言文确实值得学习。古文中有许多精华,文字简洁,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千锤百炼,经得住推敲。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要明确,不是要复古,不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而是古为今用。阅读当代文章,有时需要有文言的知识。这些文章经常引用成语典故,也使用一些古代词语。当然,文白夹杂的文风不好,但古代词语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点古代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也是必要的。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可以欣赏古代诗词。古诗确实有艺术魅力,吸引人,所以中小学生喜欢读,甚至超过了新诗。自然,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总要以学好现代汉语为主,因此中学学习文言文要摆好主次位置。总之,我主张学文言文与古诗词,现有的分量还可以适当增多,但目的要明确,比例要适当。
        丙: 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 加到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是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套用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 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 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 比如:“豁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是否也能学到呢? 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都能从白话里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有些人学文言对他写文章有好处,但也不能担保人人如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举过报纸上存在的滥用文言词语的例子,记者、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就不会犯这种毛病? 退一步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又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 是不是现代人气息少了点? 据说白话里加点文言成分就像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文绉绉的语言有文绉绉语言的味道,可以说是“别有风味”,但毕竟不如人民嘴里来的语言那么新鲜、生动、泼辣,那么有泥土味,有时代气息。

        分别指出甲、丙题发言中两个“此”字(加点)所指代的内容。
        1. (甲)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
        A.说现代人的语言  B. 多选些文言文
        C.反对写文言文   D.用文言文写作
        2.(丙)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 ( )
        A.从文言文里学习写作
        B.把文言文的比重加大
        C.在白话文里添加文言成分
        D. 从白话文里学习文言词语
        3. 甲和乙的发言中多处使用了“文字”一词,其中三处加了横线,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是
        ①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 )
        ②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
        ③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
        A.语言运用的风格  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  D.连缀成篇的文章
        4.丙说:“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画横线处)此话的原意是( )
        A.现代记者、作家受到批评,是因为他们滥用文言词语,影响很坏。
        B.学习写白话文而必须求助于文言文,这说明某些现代作品的不足。
        C.在篇章和语言方面,现代作品没有经过时间的筛选,不如古代作品。
        D. 白话语言没有滋味,虽然没有明说,实质上是对他们的一种批评。
        5.丙的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列三个比喻所谈的分别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的问题以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
        (关于问题的概括不得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
        ①“驼子摔跤”这个比喻谈的是□□□□□□□□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
        ②“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这个比喻谈的是□□□□□□□□□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
        ③ “菜里边加点盐”这个比喻谈的是□□□□□□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_。
        6. 甲说“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乙说对古代词语如果“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联系上下文,对于他们的话,正确的理解是( )
        A. “藻”的意思是“华丽的文辞”,甲只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不反对学习文言词语,乙赞成学习文言词语,两人的主张是一致的。
        B. 甲的意思是不要在现代文里引进文言成分,乙的意思是现代文中应该吸收文言成分,两人的主张是不同的。
        C. 甲和乙都赞成学习文言词语,甲谈的是要防止消极影响,乙谈的是发挥文言文的积极作用,两人的发言是相互补充的。
        D. 甲谈的是不要学习文言文中多余的藻饰,乙谈的是吸收古代语言的精华,两人所谈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7.丙的发言中说:“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 篇章和语言。”甲的发言中说:“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联系上下文,对于他们的话,正确的理解是( )
        A.丙主张从文言文里学习词语,甲强调文风,不赞成从文言文里学习词语,两人的主张是不同的。
        B. 向文言文学习的内容包含篇章、语言和文风三个方面,甲只谈到其中一个方面,丙谈到的是另外两个方面。
        C.丙发言中所说的“篇章和语言”与甲发言中所谈的“文风”,在内容和要求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
        D.在“篇章”问题上,两人看法是一致的;在“语言风格”方面,两人的看法并不一致。
        8. 下列说法中,符合甲、乙、丙三人发言内容的分别是( )
        A.学点古诗文,继承优秀传统,丰富现代汉语。
        B. 中学语文课本应该以现代文为主体。
        C.吸收古诗文中有用的词语,帮助学生写好白话文,纠正不良文风。
        D. 有针对性地学习文言文中谋篇布局的方法和良好的文风。
        E.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数量应当减少。
        F.学习古代作品中的精华,并受到艺术熏陶。
        G.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指导写作而在于提高阅读能力。
        符合甲的是:      符合乙的是:
        符合丙的是:
        [题解]
        这三段文字,材料纷繁,甲、乙、丙三人的观点不一,阅读时应抓住三人的主要观点。
        第1题,考查甲发言中指示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甲说的是,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还反对写文言文。选项A、B,与此不符,应排除;C项与整句连在一起就表达了相反的意思,也应排除。
        答案: D。
        第2题,考查丙发言中指示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丙说的是,学习文言文固然对写文章有好处,但写白话文也不一定非从文言文中去学。BCD项都不符合这一观点。
        答案: A。
        第3题,考查对在特定语境下的词语临时义的理解力。宜总体把握,甲和乙谈的是语言本身问题,而不涉及语言风格的问题,同时还应注意并列词语间的关系。
        答案: ①指D;
           ② 指C;
           ③ 指B。
        第4题,考查关键句的含义。选项C、D,与丙的观点相悖;丙并没有谈到“现代记者”“滥用文言”,A项也应排除。
        答案: B。
        第5题,考查阐释含蓄语句的能力。阐释含蓄语句宜注意: 第一,语句的表达特点;第二,话题的范围。这三句话的表达特点是比喻句,话题范围是分别表达丙对学习文言文的三种基本看法。
        答案:
        ①所针对的是文言和白话的比例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不同意加大文言文的分量;
        ②所针对的是学习写作的方法(或途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现代文中也能学到;
        ③所针对的是语言风格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文言成分不宜过多。
        第6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看,甲反对学习文言文中的辞藻,乙主张对古代词语吸收得当。两人的意见是相对的,因此A、C项可排除;两人意见虽然不同,但说的是同一个问题,话题都是学习文言文语言和文学的问题,且“多余的藻饰”也牵强附会于甲的观点,因此D项也应排除。
        答案: B。
        第7题,也是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应把握“文风”在文中的内涵,从甲的表述看,文风包括语言、文字和“文气”。所谓“文气”,就是“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写、最后怎么收”,这也就是“篇章”。因此甲说的,与丙说的“篇章和语言”,两人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答案: C。
        第8题,考查综合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关键是要剔除干扰项。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写好白话文,纠正白话文的不良文风;学习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三人发言中均未谈到,C、G是干扰项。
        答案: 甲: B、D、E;乙: A、B、F;丙: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