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如何分析文章

2023-08-01 可可诗词网-高中阅读理解 https://www.kekeshici.com

        一、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分析与归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分析是将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将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形式,一般划分为以下三种:
        1.具体的能加以概括。
        详尽的叙述,展开的描写,充分的论证或说明,这就是所谓的“具体”。对具体的篇、段、句等内容和材料,能把握关键语句,筛选有关信息,然后加以归纳,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也就是化繁为简。概括的要求是准确而简洁(高考题一般都有字数规定)。
        例如:
        苏轼《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抑郁而死,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苏轼分析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尽管苏轼的意见未必正确,因为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的错误,但贾谊未尽其才,却是历史事实。在这点上,他不如司马迁。司马迁为了写成《史记》,忍受了人间最大的侮辱,终于达到了目的。
        概括上述语段的要点,首先应把握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出它们的要点: 才学有余而识不足是贾谊未能尽其才的原因。再分析两个事例,贾谊之例是从正面论述,司马迁之例从反面论证,都围绕着“识见”的重要作用来阐述,从而归纳提炼出全段的中心: 识见的重要。
        2. 抽象的能加以阐发。
        抽象的能加以阐发,这刚好与“具体的能加以概括”相反,是指将文章中笼统的内容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具体表述出来,使抽象变为具体。它反映出一个人分析文章能力的高低。所谓阐发,应是利用具体的生活材料或经验对抽象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丰富。就如我们写议论文,论点提出后,接着要加以解释和用例子名言来阐述一样。而具体化的阐发绝对不能超越文段语言材料的限制和暗示范围,一定要合情理。
        解这类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而这要求利用语段来加以理解,然后运用演绎法,把它由一般的推广到具体的个别的结论和事例,或者运用想象和联想推广到许多具体的事实上。例如1991年全国高考第6题:
        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A. 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 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 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 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 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 围在四周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这道题就是要求考生以四个选项作为具体材料,来解说“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这一抽象的内容。
        3. 含蓄的能加以阐释。
        所谓含蓄的语句就是那些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或隐含的信息不明的语句,而且多是运用比喻、双关等手法来描述的。加以解说就是将深藏在语句中不易显露的思想和感情显现出来,把言外之意开掘出来。
        解释含蓄语句,联系上下文乃至全文主旨加以考虑至关重要。如果能了解语句的来龙去脉,把握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目的,再加上对词语和句子的结构的确切认知,就能从语句的表层含义窥见其深层含义。例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到祥林嫂被她婆婆派人抢了回去后,他说道:“可恶! 然而……”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分析时要把握双方的关系(祥林嫂是鲁四老爷家里的佣人),说话人的身份、性格(鲁四老爷家是鲁镇的大户,鲁四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从而可知:“可恶”是因为暗中绑架他的佣人,有失自己的体面,“然而”夫家把她抢回去,也是应该的。
        又如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第5题,要求考生回答“驼子摔跤”、“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菜里边加点盐”这三个比喻所表明的发言者的主张,也是考查揭示含蓄内容的能力的。只要我们能从分析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入手,结合文段的主要意思,就不难理解它们蕴含的意义和表达作用,从而加以正确的解释。
        
        二、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所运用的全部材料及其所表达的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有中心和写作宗旨,或介绍什么事件,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传播某种知识……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项主要内容。
        如何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呢?
        1. 提炼中心句。
        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炼精彩而又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它对于理解段意、概括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井冈翠竹》结尾有一段议论:“井冈山的毛竹,你是革命的竹子! ……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从不低头……革命气概和革命精神!”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稍作提炼,便是主题。
        2. 归纳综合。
        没有明显中心句的篇章,概括文章中心就要用归纳综合法。一个段落,可把若干个层次的意义结合起来,得出段意。有些段落,包括若干个自然段,这些自然段的关系大致有三种: 并列、层进、有主有次。不论哪种关系,它们都只能有一个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的中心意思,概括时,把各段的大意综合即可。
        例如《拿来主义》分为两部分: 一是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在学术与文艺方面媚外卖国的可耻行为;二是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种种错误倾向,阐明“拿来主义”,集中表达了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根据段意,中心思想可归纳为: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3. 分析背景。
        文章一般都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概括文意也需从写作背景入手,才能领会文章在特定时代的意义。
        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于1925年,它的背景特点是: 在全国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和推动下,北京发生了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女师大事件”,鲁迅针对这件事中周作人、林语堂配合陈西滢之流,为使反动派免于灭亡,鼓吹妥协投降、叛卖革命的“费厄泼赖”论而写下这篇战斗檄文,因而中心可理解为: 通过对历史的和现实的阶级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批判了虚伪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中庸之道,揭露了其麻痹人民斗志、维护反动统治的本质,明确地提出了革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应采取的原则、策略、方法,号召人们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
        4. 分析形象。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分析这类文章,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而分析人物形象的重点,应是概括出人物的本质特征。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的本质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所在。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第十回)是表现林冲性格变化与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林教头沧州遇旧知、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接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等主要情节,描写了林冲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逼上梁山的经过。据此,我们可以懂得,林冲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该文的主题就是:通过对林冲这个典型人物的刻画,反映了官僚恶霸的凶残,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逼迫人民走向反抗斗争的道路。
        5.构想意境。
        抒情性的作品,总有感人至深的境界。所谓意境,是指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同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阅读这类作品,我们要善于从人物的言行中,从作品精心描绘的画面景物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探索作品的真谛,从而概括文章的主题。
        例如《绿》是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一组散文中的第二篇。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重点不在于记述游踪和所见到的种种景物,而是抓住梅雨瀑的“绿”来做文章。全文选择了三个观察点——山边、亭边、潭边,依次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极写梅雨潭之绿。为了突出梅雨潭水的“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形容“梅雨潭的绿”;又用联想比较法,突出赞叹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从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我们可以领会: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表现形式
        
        1.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文章是有结构层次的,好的文章其结构层次的思路非常清晰。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才能真正理解文章。
        首先谈谈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
        一是按体裁结构分。如小说按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议论文按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说明文通常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的方式。第一个“总”是概括介绍所要说明的事物,使读者明确说明对象并对其有初步的认识;“分”是说明文的主体,它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阶段去说明事物;第二个“总”是总结概括全文。说明文“分说”部分对事物分析解说的顺序大致有这样几种: ①时间顺序,即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如《景泰蓝的制作》。②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③事理顺序,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是按思想内容分。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有相对的集中点,可以把每一个集中点视为一个层次。如《风景谈》按所写的内容划分为六个画面。《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了书堂站战斗,马玉祥大火救儿童,无名战士战壕吃雪三件事。据此,可以把它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
        三是按表现手法分。表现手法的转换往往与文章内容、结构变化有关。如《包身工》可按记叙方式的转换(每一部分都先顺序再插叙),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现举巴金的《日》来分析:
        ①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
        ②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③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④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⑤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成一阵烟,一撮灰。

        从结构来分,文章先提出赞美的对象,再阐述赞美的原因,最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属层进结构,故①②为一层,③④为一层,⑤为一层。从思想内容看,①②两节赞美飞蛾、夸父追求光热的行为,③④两节揭示追求光和热的意义,⑤节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表现手法切分,①②节叙述,③④议论,⑤为抒情。
        然而,以上三种分法都有其局限,它们各有其适用范围。最佳的分析方法是思路分析。思路就是作者思考的线索。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形成印象、看法等,理出头绪,便形成了思路,文章的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分析不受文体等因素的限制,但又兼顾这些因素,借这些因素帮助分析。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抓住各段落的要点句,大致概括每一段落的意思或内容,再将意义或内容作用大致相同的、或属同一范围的段落合并(相当于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归为几个部分。
        (2)在归类划分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特点,如记叙类文章是空间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抑或感情的变化等。议论文是并列式,还是对照式;是总分式,还是层进式等。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看巴金《日》一文的思路分析。①节赞美飞蛾扑火,②节赞美夸父逐日,③节正面阐述追求光和热的意义,④节反面阐述追求光和热的意义,⑤节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追求。层次: ①②/③④/⑤;特点: 层进式。①②节之间并列;③④节之间对照;①②与③④与⑤为层进。
        下面再谈谈段(句群)内部层次分析。
        篇由段组成,段由句组成。一个自然段内容可能有若干个层次。理清段内层次,了解局部意思是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就段内层次思路看,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与逻辑顺序。就句与句的关系看,主要有并列、总分、递进、选择、目的、条件、假设、因果、转折等。分析段内层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语言标志。段内的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如果……那么……”等,这些往往是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例如:
        ①党内如果发生某些无原则纠纷时,又该怎么办? ②或者这些无原则纠纷特别要来光顾我,把我牵扯在内,又该怎么办? ③那么,我们只有着重原则问题,而不去着重无原则问题。
        文中的“如果”、“那么”表示①②与③是假设关系,是第一层次;“或者”表示①②之间为选择关系,是第二层次。
        (2)抓中心句或提挈句。
        例如:
        ①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②在圣马克广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③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④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似的。⑤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⑥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这段话共六句。第一句写“海中的城”的方位,“海中的城”是全段的总摄。第②③④句是一个并列句群,具体描绘“海中的城”的秀丽风光。第⑤⑥句是叙述作者感受的。据此,本段可分三层,即①/②③④/⑤⑥。
        (3) 看内容。
        例如:
        ①香稻也是稻家族中的明珠。②江永香稻以其隽永的芳香,独特的风味而闻名于世。③然而江永香稻只限于江永县源口乡那几亩田,倘移别处,则香味丧失殆尽。④而且香稻只能一年一熟,亩产不过百来斤。⑤从1974年起,我国开始香稻试验研究。⑥几经失败后,终于找到一棵具有香味,早熟矮杆的植株,把她请到温室后,居然“生儿育女”了。⑦经过十年的迟中选早,高中选矮,终于培养出一个不择土质,具有香味,适合南方栽培的早熟品种,这就是“涟香一号”。⑧先后在不同的田块中试种,均获成功,亩产达千余斤。
        这个段落共八句。主要是写改造香稻。①—④句是改造前的情况,合为一层;⑤—⑧句是改造后的情况,合为一层。
        2. 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
        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指布局谋篇、运用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如文章线索,前后呼应,悬念设置,衬托渲染,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等表达方式等等。
        (1) 文章的布局谋篇。
        文章的布局结构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精心构思,着意安排,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因此,分析文章的布局谋篇,可根据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层次、叙述的先后、开头与结尾的前后照应和文章的线索等。
        (2) 了解常用文体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文体,其表现形式也不相同。记叙类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白描、象征、夸张、衬托、渲染、对比、拟人、伏笔、铺垫、讽刺、先抑后扬、设置悬念等,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分叙、补叙等。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排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议论文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立论、驳论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反证法(归谬法)、因果论证等。
        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有的文章也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文章追述作者与白莽等人的交往及五烈士被捕和遇难的经过,主要用叙述,又辅以抒情,抒发作者对柔石等人的悼念之情,并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无比愤恨、憎恨的感情。此外,作者还时常发一些议论,以表明观点,揭示事物本质,加强文章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3)文章的语言特色。
        语言是文章的主体,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感情基调需要不同的语言。写记叙文,有的注重朴素自然,有的讲究生动形象,有的追求新颖精美;写议论文,大都要求严谨周密;写说明文,一般要求简明准确。阅读文章,可从语言的表现力看文章的特点。
        
        四、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一篇文章总是有中心思想的,然而有些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心意思往往隐含于文中,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来,主观性非常强。要准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就必须从把握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入手,分析一下作者感情,是褒还是贬,赞成还是反对,肯定还是否定。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出题的形式,或考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断的正误,或考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或概括简答等。
        1.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脉胳。
        一篇文章,总有它的思路。一般情况下,掌握了它的思路脉胳,也就读懂了文章。
        例如1996年高考题阅读材料《贝多芬之谜》,是选自萧伯纳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的文章。阅读这一类文字,首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就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息;最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就拿第3题“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来说,它显然涉及全篇,文章的标题即为“贝多芬之谜”。但是,如果能够注意到第三段的首句:“这就是贝多芬之谜”,那么,思考的范围便可以缩小。从文章的内容看,它是一个承递性语句,因此,成为谜的原因即在该句的上段和下段;具体地说,就是“这”所指代的对象和下段中表述的与之矛盾的内容。“这”指代什么呢? 就是关键语句“完全不把乐式本身作为目的”。这是第一个原因。下段的第二句的核心“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则是第二个(与第一个相矛盾的)原因。把这两个原因再按照题目要求的字数加以概括,本题的答案就是: 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但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2. 了解相关背景。
        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依据。读一篇文章,要把它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意识。有时阅读材料给以提示。一般通过题目、注解、题干等来体现。
        (1)题目。题目或是指观点,或是标明范围,是最好的背景材料。例如《水乡行》确定在水乡,《世间最美的坟墓》“最美”在何处。
        (2)注释。1991年高考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的注释为“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据此就可以解答阅读中的“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这个问题: 是纪念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
        (3)题干。题干指定了该题的阅读范围、解题思路、答题角度、字数等。
        3.抓要点句。
        抓住感情色彩强烈的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往往就能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例如议论文中的论点,散文中的卒章显志句(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例如《内蒙访古》: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却经常是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文中在描写之后的这句抒情与议论,结合课文不难体会到,作者表达了对历史上民族间关系紧张、战争的深深遗憾之情,以及要珍惜民族间团结和睦的观点。
        4. 从所写的人、事、景中体会。
        正如京剧中人物的脸谱,褒贬一眼便知。在人、事、景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之情。如《祝福》中对柳妈的描写:“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从中不难体会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尽管只是淡淡的。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卧室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别里科夫的厌恶、讽刺是很鲜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