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自练自测题之一一

2024-05-29 可可诗词网-职高阅读理解 https://www.kekeshici.com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 ① ”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人还( )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确很想见见鲁迅先生。
        ……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部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自己作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 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 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 我说哦 哦 他看定我 似乎十分高兴 我也姓过一回唐的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

        1.写出①处引用鲁迅的两句诗。
        2.“睚眦”的读音是_____;本义是____ ;文中引申为____。
        3.文中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
        4.写有人对鲁迅的议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主要的一项是
         A.反衬鲁迅平易近人的特点
         B.“我”不敢去接近鲁迅的原因
         C.说明“众口铄金”,舆论力量极大
         D.指出鲁迅不容易接近的原因
        5.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造谣毁谤”在文中指说鲁迅“如何世故……如何睚眦必报。”
         B.“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文中喻舆论力量极大,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C.“真相”是指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D.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语出《史记·张仪世家》。
        6.作者说自己“想见而又不敢去见”鲁迅先生的心情,对表现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有哪两个作用。
         (1)______。
         (2)______。
        7.“意料之中”在文中具体指______。
         “意料之外”在文中具体指______。
        8.对“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都出于意料之外”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采用欲扬故抑的方法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B.使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形象更加突出。
         C.大起大落,对比衬托更鲜明。
         D.照应开头说的鲁迅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并为下文消除作者心头疑云作伏笔。
        9. 为划线句加上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