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体集录

2023-05-14 可可诗词网-初中语文知识 https://www.kekeshici.com

        (1)赋
        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它以铺陈风物为主,辞藻华丽,句式整齐,讲究韵律。自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今天,以“赋”字与某一具体事物名称结合组成题目的作品,不一定能称为赋体,其所以题作“赋”,表示含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如《茶花赋》等。
        (2)骈文
        又称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讲求平仄,讲究用典和藻饰。如南朝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古文
        指用文言写的散体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唐代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4)古议论文体
        ①论 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如苏洵的《六国论》。
        ②说 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在某种程度上同现代的杂文相似,其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一般是社会性问题)的深刻见解;颇具文采,下笔如行云流水,使人读来兴趣盎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具有这些特点,还有韩愈的《马说》等。
        (5)记
        ①杂记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但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它包括以下两类: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逸闻趣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如《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属于这种文体。
        ②游记 记述游览经历和地方风光的作品。它可以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以记叙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笔调清新,形象生动。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郦道元的《三峡》等。
        ③碑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
        ④传记(记事) 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中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根据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极少,被称为史传文学。史传可分为如下几类:
        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世家:主要记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
        《史记》是中国史传文学的典范,中学课本上收录了其中的《陈涉世家》。
        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通过如实地叙述人物的经历,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大,如《柳敬亭传》。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内容多赞许或勉励之言。如《送东阳马生序》。
        (7)序跋
        一种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有的“序”、“跋”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序”一般列在书籍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跋”列在后面。有的如“引言”、“前言”、“写在前面的话”也是“序”。有的“后记”、“编后”也是“跋”。“序”和“跋”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有的则是由别人或编者写的。
        (8)奏疏
        文体名。古代臣属向帝王呈递的奏章,属议论文体,包括所上的奏、疏、议、表、状等。
        ①疏 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如《谏太宗十思疏》。
        ②表 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上书,内容多是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章的不同在于,上表常含有秉忠陈情、倾诉心曲的意思,如《出师表》。
        (9)祭文
        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分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和祝祷。如《祭妹文》。
        (10)铭
        古代文体的一种。古人常将称功德、申鉴戒的文字铭刻在碑板或器物上,后即成为一种文体。铭文一般都押韵,多用排比句、对偶句。有的铭文刻写后放在座位右边,以便经常用来规诫自己的,称“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11)传奇
        明清时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传奇”的名称曾用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那是因为当时的人把小说排斥于正统文学之外以及其情节多奇特神异。到元代,就有人把“传奇”这一称谓用在杂剧、戏文上,作为戏剧的通称。到明清以后,才专指一种特定的戏曲形式。传奇的体制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与南戏结构大致相同,但篇幅更长,情节更曲折,人物刻画更细致。乐曲以南曲为主,兼用北曲,或南北合套。每部作品一般分四五十出,甚至有多至百出者。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如《桃花扇》、《长生殿》等。
        (12)寓言
        指带有劝诫或讽刺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如《郑人买履》、《鹬蚌相争》、《刻舟求剑》等。
        (13)童话
        它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拟人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浅显、生动形象,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其情操。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等。
        (14)民间故事
        它是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样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其内容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话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如《牛郎织女》、《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
        (15)传说(奇闻逸事)
        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都是颂扬、赞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
        (16)神话
        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作的部落故事。神话不同于传说、寓言和宗教,它主要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很少在神话中出现。它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古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神话也极其丰富,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
        (17)民歌民谣
        民间文学的一种,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在口头流传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种类繁多,按内容和功能分类,大致有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和儿歌等。常用比兴、夸张、重叠、谐音、隐语、双关语等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源泉之一。
        (18)民谚
        民间谚语。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9)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地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治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20)回忆录
        它是一种文学体裁,属叙事性文体。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