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景状物及观察与认识

        [知识要点]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知识和训练有基础知识《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和专项训练《观察与认识》,写作练习是写观察日记。
        写景状物的作文,跟其他作文一样,也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景物描写的中心,一般就是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对这一景物的思想感情。
        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呢? 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选好观察点和注意观察的角度。观察点可以是定点的,也可以是动点的。不论是定点观察还是动点观察,都要选取最能看清景物全貌和特征的立足点。定点观察是选定一个观察点后立定观察,是在一个场面里观察。定点观察不光是停住脚步看,而且包括听,向在场的人询问,必要时还可以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弄清事物的形状、色泽、神态、气味、滋味、质地,掌握景物的特色。动点观察是根据观察的需要,移动观察点,也就是站在这里看看,又到那里看看。动点观察实际上是两次以上定点观察的组合。不论是定点观察还是动点观察,都要注意角度,可以远眺、近观、仰望、平视、下瞰,也可以左盼右顾,瞻前顾后。从不同的视角多看,观察就更全面、深入、仔细,实际上是多角度地搜集写作素材。
        其次,要注意个体景物的特征。一个景物,往往是由不少个体物组成的,自然景物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构成的。因此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就要具体细致地写出有鲜明特征的个体物的形状、颜色、姿态、气味、音响等等。写景状物要防止只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或空泛的形容词,而不具体描绘个体物的状态的弊病。
        再次,要注意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具体写景,并不是说样样个体物都是写得越细越好,而是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最有特色的,这就是“点”;概括描述总貌,写主体景物的背景,这就是“面”。要放开视野写“面”,细致深入写“点”,点面结合。描写景物还要注意动静结合,既要写相对静止的景物,又要捕捉动景,写出景物的变化。由静至动,或由动至静。
        写景状物在抓住特征的同时,还要写出对景物的感受。我们看到某些特征鲜明的景物,往往会产生某种思想感情,带着这种思想感情去描写景物,景物就不会是支离破碎的,枯槁的,而是活生生的。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是与把握景物的特征密切相关的。
        写景抒情,状物抒情,可以在具体描绘景物的基础上,适当开展联想和想像。从此时此地的景物,联想到彼时彼地的景物;看到某些景物,联想到某些生活经验。由景物的形及景物的神,由人及景物,或由景物及人,等等。
        描写景物,要有恰当的顺序,一般可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写。
        空间顺序主要有空间固定法、空间延伸法和空间流动法。
        空间固定法是限定在目力所及的空间范围,有条理地描绘这一范围内的景物。一般顺序:远——近——远,或近——远——近;整体——局部;静——动;景物——人……
        空间延伸法是在描写目力所及的空间内的景物时,适当加以延伸,描绘不同空间的类似景物。下面是柯灵《雨街小景》中的一段。全文写1939年上海街头雨景,开头采取时空、情景交替的写法:
        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使人想起辽廓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地逐渐融化,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可是一睁眼我却看见了灰色的壁,灰色的窗,狭窄的斗室。这段描写,从“听雨”联想开去,空间作了延伸,从眼前的雨延伸到辽廓的江村的雨,作者故乡的雨,再回到眼前的斗室。
        空间流动法就是常见的移步换景。游记,一般是按作者实际游览的行踪,或者是以作者刻意设计的行踪为线索,有目的地选择观赏重点,以所见所闻的先后顺序,依次写来。
        描写景物常见的还有时间顺序。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描写景物限定在同一个空间:海滨,但不是以空间方位为顺序,而是按“夕阳落山不久”、“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的时间为顺序来描写的。
        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运用,就是时空交融式。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按照长江航行三日的顺序,依次展示航行空间变易的种种美景。
        [写作指路]
        写一篇农贸市场或集市的观察记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写一篇观察日记。写作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① 观察一个城镇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做到全面观察,点面结合。既写出概况,又突出重点。
        ② 题旨是:比较深入地反映一个问题或认识一种事物,给人以启示。
        ③ 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本题观察和写作对象是一个城镇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训练要求是从观察与认识统一的角度提出的,认识来自观察,观察的目的是认识。

        [例文评点]
        

A. 集 市 一 瞥


        星期天上午,我去县集贸市场买菜。时值深冬,寒风凛冽,太阳显得愈发暖和了。
        也许是星期天的缘故吧,人比平时多了许多,摊位不怎么整齐地排列着,但地域范围却是极其明显。“肉”挨着“菜”,“粮”靠着“布”,错落有致。身着各色衣服的人在摊位间来回穿梭。小贩的吆喝怪声怪气;各种面相尽显其中,恼的,笑的,阴的,晴的……集市不大,却似一幅色彩斑斓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突然一个摊位前涌上了许多人,我从被无形的手提着的“鸭子”们中间挤进去,看到了早已预料的场面:一个穿着破棉袄的中年人扶着一袋瓜子蹲在地上,一个穿着皮夹克的青年双手叉腰,盛气凌人地瞪着中年人。袋边是一堆瓜子皮,导火线显然很清楚了。青年只嗑不买,中年人心疼得要命,于是乎唇枪舌剑了。“老头! 你明明吆喝着‘先尝后买’,怎么又不叫尝了? 爷们就是听到尝才过来的。”“皮夹克”理直气壮。“可你也不能老嗑不买呀,照这样还不给你嗑没了?”“破棉袄”软语相争。“谁说不买你的了,爷们就这几个分分钱,怎么? 嫌少? 想捉大头呀!哼,也不瞧瞧!”“皮夹克”手中掂着几枚硬币,得便宜买乖。“破棉袄”火了,“噌”地站起来,往前挪挪脚。“呀喝! 还挺硬的,爷们就白吃了,你还能怎么样!”“皮夹克”赖劲横生,往前凑凑头,脸挨得更近了,唾沫点子上下飞舞,溅了对方一脸,嘴唇以超频率一张一合。人越围越多,这时一位教师模样的人走了上来,插入两人中间,“二位暂停,我看不如这样吧! 我把这位大哥的瓜子全部买下,这样你们谁也不吃亏了。”“破棉袄”愣住了。“皮夹克”傻了。教师说完,拿起了秤杆,人们无声了,静得几乎连钢针落地上都能听到。几分钟后,人们醒悟似地“呼啦”一下全围到了教师身边,掏出钞票,你三斤我五斤,一会儿就把一袋瓜子买光了。
        风波平息了,我也提着一斤瓜子往回走,心中的波浪却像潮水一般猛拍。
        

(谢忠文)


        [评点]
        先写面,后写点。“点”反映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霸道行为,以及最终以正压斜的现实。
        

B. 小镇茶社


        小镇上有一茶社。无名无号。座落在镇西一条幽僻的老巷里。
        这条巷子是小镇的古董之一。这年头,镇上这儿扩建,那儿开发,唯有老巷沉寂如水。如今,仍是碎石铺道,青岩砌沿,道儿两边则是清一色的土墙,青瓦房,显得破旧而没落。唯有匆疏的几个行人,和那吐着绿的护墙树木,才让人突地觉得,老巷还有几口残喘。而茶社就隐匿在这黄墙绿树之中。
        开茶社的,是位姓赵的清瘦老头,待人特热情。
        茶社不比别处。无门,无窗,更无围墙,然道旁树木,枝繁叶茂,天然为顶;茎杆林立,恰巧为垣。待到“草长莺飞”之时,碧叶阴翳,别有风情。
        茶社之中,坐伏皆是青森森的长方石条,日久天长,经风修肘磨,光滑可鉴。且长时间烟熏火燎,面目全非,好似尉迟公的黑面孔。但是却很谐和,风门的“嗒——,嗒——”声,和着炉火的“呼——,呼——”声,徐而有韵,仿佛一首古老而哀伤的曲调……
        茶社虽不起眼,却有它的奇处。一,便是那茶。
        茶社之茶,非香茗,亦非甘醇,乃是茉莉、香尖、砖块、碗碗等茶末儿掺合,加井水冲泡而成。饮之,味烈而涩,舌麻腮辣,并且有一怪名,曰“老人茶”……
        待日过中天,茶客便颤悠悠纷至沓来。或靸着鞋,或敞着褂,或背插烟袋,或手拄拐杖。清一色全是黄发老儿。这便是奇处之二。
        彼此见面,寒暄道:“老哥儿,精神可好?”
        “好,好,你快坐。”落了座,便叫:
        “赵哥,来壶茶。”旋刻,茶即到,盛在宜兴壶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自斟自品,边饮边聊。
        有说得高兴的,笑得爽爽朗朗;也有说得悲伤的,呜咽着连连呷茶;哼曲儿的,烟锅敲着石桌,打着节拍;“两军对峙”的,则围成一圈,谋士们七嘴八舌……
        终于,如血残阳把茶社映得开始燃烧了。有人叹道:“唉——,该走啰——”那声调,让人想到,归来的天涯游子还未吐尽衷肠便又要漂泊的景象。
        于是,往南的,往北的,踩着碎石,带走了茶社的兴隆,留下了冒着青烟,渐渐熄冷的茶炉和幽幽的老巷……然而,翌日他们定会来的,因为谁也忘不了这无名无号的茶社,这老人茶……
        

(吴 克)


        [评点]
        从观察与认识的角度看,有不少可取之处。短文写得也井然有序。从小巷到茶社,从茶社之茶到喝茶之人,抓住了特有的环境特征,反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
        

C. 永恒的眼睛


        1997年3月9日农历二月初一星期天清晨,昆明上空蓝天如洗。
        6时整,我开门顺手拿起一根木棒把上房顶的铁制天窗盖板推开,用一根大拇指粗的尼龙绳拴在天窗的铁扣上,给不惑之年的爸爸妈妈制作一副绳梯,然后把头一天晚上准备好的“摄美”带长变焦的照相机、高倍望远镜、收音机、子母电话机分机、保护眼睛的彩色旧底片带上六楼房顶平台。接着就是妈妈扶着绳梯爬,我在上面边笑边拉,爸爸从下面保驾。我把拍摄位置、光圈、速度,一切布阵完毕,我站在旁边等着“检阅”,爸爸就像检查一个冲锋前士兵的装备一样,一一过目,他终于从牙缝里挤出“OK”这两个字。“我们家今天要看的世界特大新闻就包在楚云身上了,千年等一回,您留下人生传世佳作的机遇到了……”妈妈在旁边手握望远镜盯着东方,自言自语地对我说。随着,我用电话子母机,给在昆明城里几个约好在楼顶上等待观看今晨天文之珠的同班同学再次介绍,一定用旧彩色照相底片折成几层保护眼睛。
        此时此刻,12亿多人口的中华民族中,军人正守卫着祖国的边防海疆,工人在隆隆的机器旁创造新的辉煌,农民在香甜的梦中播种牛年的希望,而来自各国的中外专家及天文爱好者正分布在北京、南京、昆明、漠河这四个举国瞩目的天文观测点,眼睛紧紧盯住黎明前的东方,要观看人类二十世纪的旷世奇观。
        6时45分,我看到太阳从昆明每天起床的东方群山中冉冉升起,接着就看见在太阳旁边又有一个太阳似的星球,那橘红淡紫的光线一反常态,用肉眼直看真是受不了,就像平时中午高原的太阳那般刺眼。先用望远镜看,太阳已被月亮啃出了一个缺口。我马上按下相机快门,拍下了在昆明第一次观看到“带食日出”的奇景。17年前,我还不到一岁时的2月16日傍晚,云南省境内的西双版纳曾发生过一次日全食,是“带食日落”的景观。这次能亲眼目睹“带食日出”,真是人生极幸运的事情。在昆明上空日偏食出现后,我拍下了一组珍贵的镜头,随着就赶快撤回到家中的“大本营”,打开电视机,调出中央电视台频道,架起三角架,抓拍电视正在转播的南京、北京的日偏食奇景,以及日全食彗星同现漠河上空的宇宙壮景。
        8时02分34秒,调皮的月球“小伙”,把太阳“姑娘”的粉红笑脸给遮盖了,太阳变成了半圆、月牙、金钩……9时07分40秒,日全食显现漠河,太阳突然不见了,电视机屏幕上同时黑成一片。随着,电视机里传来了千里之外的漠河观测点“来了! 来了! 看见了……”的人群声,一颗闪烁的亮点飞向日冕的光环,黑色的天幕如同戴上了一枚灿若金光的钻石。“快看,贝利珠!”,人声鼎沸。用天文学家的话解释,“贝利珠”是因为月亮表面有山谷的起伏而形成的漏光。一个完整的日冕光环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这一奇异现象持续了2分26秒,同时在日冕光环的右下方,水星和金星交相辉映。海尔——波普彗星也在万目仰天的“夜幕”中,形同一个久居深闺的美女,若隐若现地露面了。这天早晨9时07分40秒至09分30秒,发生在我国黑龙江省漠河县境内上空,日月转换星辰昼出,日全食彗星同现苍穹的宇宙壮景,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眼福,给大地留下了几多惊叹!
        我曾在《千亿个太阳》这本论述恒星的演变和衰亡的科学专著中受益颇丰,激发了对天文学的莫大兴趣。对宇宙的真正神秘,“那黑色焙炉的中央,那送出无数太阳的地方,无穷的魔力在那里蕴藏。”通过这次罕见天象的观测而更加情驰神往。日全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地球中间,挡住阳光而造成的罕见现象,并非民间谣传的“天狗吃月”,而海尔——波普彗星要2400年才回归一次,这是千古奇观,是福星,不是灾星。
        瞬间出现的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奇观已经过去,天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有那千年才看一回的海尔——波普彗星,还依依不舍地在人类顶空徘徊。
        

(王楚云)


        [评点]
        本文从观察与认识的角度来说,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观察细致,几时几分几秒交代清楚,观察着分分秒秒的变异;观察多角度、多手段,直接观察,间接观察,从昆明到北京、南京、漠河,观察到了全过程,写出了认识、观察、加深认识的感受。观察描述中,不乏联想、想像。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07-2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zuowen/gaozhong/185727.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