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叙事写人的方法及根据材料提炼中心

        [知识要点]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知识和训练,基础知识是《叙事写人的方法》,专项训练为《根据材料提炼中心》,写作练习是记事、写人。
        叙事写人,首先要把握“六要素”
        一件事情有一个发生(开端)、发展、结局的过程;事情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发生的,发展过程中,时间推移,地点也往往会转移。事情总是人做的,有的事,是一人做的,有的事,是几个人或者许多人做的,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参与的人往往会有变化。所以,记事,首先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其次,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碰到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人物的出场、在场、退场等,更要注意交代清楚。
        记叙文的命题,也往往是从六个要素方面作出“限定”的。比如《毕业前夕》、《放学以后》、《星期天》,主要是从时间方面加以限定的;《可爱的家乡》、《上学路上》、《我最喜欢的地方》、《我家门前一条路》等,主要是从地点方面加以限定的;《我和同桌》、《我》、《母亲》、《我们的好班长》、《我的老师》等,主要是从人的方面作限定的;《记一件有趣的事》、《我做对了的事》、《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我告诉老师一件事》等,主要是从事的方面作限定的。还有些题目是从几个要素的并列来作限定的。如《家乡新貌》,是地点和人或事的并列;《故乡今昔》,是地点和时间的并列;《见到了儿时的朋友》,是事(“见到了”)、时(“儿时”)、人(“朋友”)的并列;《他在课堂上受表扬以后》,是人、地、事的并列。此外,也有用物作题目加以限定的,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红军鞋》、《小橘灯》、《一张照片》等。有的题目,含有寓意,如《温暖》之类。
        审题,也就是准确地把握题目所作的“限定”。怎样把握题目所作的限定呢?
        首先要搞清楚题目是从哪个方面作基本限定的,这是选材、立意、行文不能跨越的。题目对记叙的各个要素,往往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时间,有过去式、现在进行式、将来式的差别,还有跨度长短的差别。《回忆我进小学的第一天》,只能写一天;《回忆我的童年时代》,时间可以长得多。地点,要注意空间大小。“故乡”、“家乡”,空间地域较大;“我家门前的一条路”,就被限定在一个空间较小的范围内;“我最喜欢的地方”,空间可大可小。人,要注意数量。“我们的好班长”,单数;“我班的班干部”,复数。人称,“我”、“他”。人物关系,“我和同桌”,“我”和特定的一个同学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可以自由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学之间的关系。事情,也要注意数量,一件事,二三事。“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可以单数,也可以复数,但一定要着重记事。
        其次,要把几个要素联系起来审察,准确全面地把握题目除基本要素限定外,对其他要素还作了哪些限定。比如以“事”作基本限定的题目,附加语往往是对时、地、人的限定。“回忆……事”、“假日纪事”,“忆”、“假日”限定了时间;“发生在身边(校外、家里)的一件事”,限定了地点;“语文老师二三事”、“他做了好事”,“语文老师”、“他”限定了人。“告诉你一件新鲜事”、“我想和老师谈一件事”,对“一件事”中的人虽然没有限定,但这件事是“我告诉你”的,是“我想和老师谈”的。
        再次,把握了题目对要素的限定后,要仔细审察题目对中心思想有否暗示,作了哪些限定。比如“有趣”、“令人高兴”、“印象最深刻”、“新鲜”、“新”、“好”、“可爱”、“值得回忆”、“乐趣”、“有意义”、“激动人心”、“难忘”、“快乐”、“幸福”、“喜欢”、“尊敬”、“钦佩”、“有礼貌”等等,往往是对中心思想或作文重点的提示,需要认真对待。
        第四,审察题目对表达方式的限定。记叙文有的以记事为主,有的以写人为主,有的以写景状物为主;有的着重叙述,有的着重描绘,有的还要求结合抒情、议论,这也是必须审察清楚的。这方面,有些题目比较明确,有些题目要审清楚写作的侧重点,可得动一番脑筋。《语文老师二三事》和《五讲四美活动中二三事》,都是“二三事”,后者以记事为主,前者是通过二三事来写人。在审察题目对表达方式的限定时,要注意题目的“大”“小”。“大”题,也就是限定的范围很大。比如一个圆,半径很大。那么,应该大题小作。对大题目,自己可以再作限定,缩小口子,比如《我爱杭州》,“杭州”的范围大;“我爱杭州的西湖”,范围就缩小了,具体写西湖的可爱,概述其他,来反映杭州的可爱,就比较容易写。又如《回忆我的童年时代》,这个题目,“童年时代”,时间跨度大。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从时间、地点作了限定,选定了童年时代有代表性的两个活动场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段时间,玩乐和读书两个侧面。另一类题目口子比较小,比如《我家门前的一条路》,比《我爱杭州》,范围小得多。对这类题目宜“小题大做”,也可以作补充限定,把题目加以扩大,如《我家门前一条路上的新人新事》,《我家门前一条路的今昔》。大题补充限定,是加以缩小,如“杭州”缩小到“西湖”,以便大题小做;小题补充限定,是加以扩大,如门前一条小路上,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或者从今昔变化着笔,路变,路两旁的居民变,风气变,路上发生的事变,这样就容易“小题大做”了。
        以上谈了把握题目所作的限定。需要强调的,把握“限定”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不曾限定的方面。题目的本质可以说是“限定”,但是也可以反过来说,除了“限定”之外都是不“限定”,“限定”本身就是有限的。因此,把握了“限定”,也就把握了“不限定”的方面,就可以敞开思想,联翩思考,活泼文路,千万不要被“限定”紧箍束缚住了。
        事与人:一事一人,一事几人;几事一人,几事几人。记事中的人称
        从一篇文章来说,有的只记一件事,有的记几件事。记事中自然会涉及到人。记一件事,有的只涉及到一个人,有的涉及到几个人;记几件事,有的也只涉及到一个人,更多的会涉及到好多人。上述四种情况,具体写法上是不同的。
        记事,是通过事来表达中心思想,只要求“事”的相对完整,而不要求“人”的整体形象。一事一人,只写一个人所做的这件事,而不涉及这个人的其他事;一事几人,只写几个人在这件事中的表现、所作所为,也不涉及这几个人的其他事、其他表现。一事几人,往往是写集体的行动,集体活动,一般写法是截取几个侧面,或有点有面。总之,要紧紧围绕这件事,突出这件事中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
        几事一人,几事几人,要恰当地处理好几事之间的关系。几事之间,大致有如下关系:主次关系,以一件事为中心事件,牵动其他有关事;点面关系;承接递进关系,如喜事一件接着一件;衬托、对比关系,等等。材料组合,结构安排,一般是三种形式。一是纵式,如果是几事一人,一般是从一人中截取几个片断,有明显的时间顺序;二是横式,采用横断面表现法,“事”只是横断面中的一个点,几事形成“面”。三是纵横式,采用截取画面表现法,但是记叙以时序安排,体现出时间顺序。
        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矛盾冲突。准确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记事就有波澜,能更好地表现中心思想。记叙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要防止以下毛病:一是轻描淡写。对实际存在的矛盾冲突轻描淡写,或解决矛盾过于简单,就容易造成一般化、概念化,缺少表现力;二是夸大其辞。凭空“制造”矛盾,或者夸大冲突,就不可能写得真实可信;三是枝蔓芜杂。对矛盾冲突的起因、冲突过程、解决,要交代清楚。要抓住主要的因素和因素的主要方面,要舍弃关系不大的枝蔓。
        叙述的人称。记事,首先会碰到一个人称问题。一件事,如果涉及到三个不同的人的话,就有一个称谓的问题。属于说话人的是第一人称,属于听话人的是第二人称,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是第三人称。记事中往往会涉及到三个人称,但必须有一个人称作为叙述的“主体”,并达到人称的统一。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经历,所见所闻,一切经过“我”的眼睛的“折光”,“我”直接面对读者陈述,这样就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可以使读者感到更为“真实”、“亲切”。第一人称叙述的基本要求是“我”在场,直接介入,记叙所见所闻,因此未见未闻、难见难闻的就难以直接表现。用第一人称叙述,一般不能直接写“我”未见未闻、难见难闻的事;可写他人的外貌,但不能直接写“我”的外貌表情;可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直接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写“见闻”,受到“我”的视线、听觉的限制,而视线、听觉不仅受距离的制约,还受到障碍物的限制。这些都是用第一人称叙述要注意的地方。
        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可以用“他做了什么事”、“某某与某某干了什么事”的方法记叙,直接展开故事情节。用第三人称叙述,作者一般隐去。从叙述的视点来说,一般有三种,一是作者好似全知全能的神,一切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二是让事件中的一个人,一般是主人公,赋予他全知全能的神通,让他来叙述一切;三是取客观的态度记叙,可以给读者亲临其境的感觉。用第三人称叙述,要注意叙述立足点的统一。
        事与时:时间跨度,写回忆中的事、历史上的事、想像中的事
        记事,要注意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跨度的问题。有些事或片断,比较紧凑,时间跨度小,也就是说事情从发生到结束经过的时间比较短;写这类事或片断时,要在情节上化得开。有些事,过程比较长,时间跨度大;写这类事,要善于截取,抓主要环节。
        记事,除写现时发生的事外,往往要写回忆中的事,常见的是童年趣事之类。回忆往事,写成作文,就不应该为回忆而回忆,而是为了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足迹,为了珍视过去真、善、美的生活,激励今天,启迪未来,或者作为今后的借鉴。回忆童年时期的生活,写“童年趣事”,要选择既有童年的情趣,又有意义的事来写。回忆要逼真,重现往事;今天写往事,要写出今天的深思熟虑,要发掘童年趣事的意义。既有童年的情趣,又有今天的认识,两者统一。回忆往事特别要注意取舍梳理。回忆容易断断续续,不连贯,或者不完整,条理不清,如童年时代,时间跨度比较大,容易拉拉扯扯,记流水账,松散,因此要进行“截取”。回忆往事,事与事容易交错在一起,这就需要加以梳理。要梳理清楚中心事件,与中心事件无关的坚决舍弃。中心事件往往与其他事情有联系,就要把“有联系”的部分梳理清楚,其他无关的部分坚决舍弃。记回忆中的事,结构安排一般是倒叙式开头,用联想引起回忆;顺叙式回忆,点题式收束。
        记历史上的事。古诗文改写,比如把《孔雀东南飞》改写成一个故事,改写《卖炭翁》,都是写历史上的事。与其他改写一样,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同时要注意历史背景。记发生在封建社会里的事,往往会碰到困难,需要培养自己的历史感,把叙述的立足点、视点放到某个历史阶段,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联想到自己在电影、电视、小说中看到的历史上的景象,根据原文所写的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的事,进行改写。古诗文比较精练,要展开再造、扩展、引申想像。再造想像是根据文字表述,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物的形象,也就是要从古诗文所表述的时、地、人、事、景物等想像开去,构成完整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还应根据改写的要求,在再造想像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引申想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看图记事,写童话故事,是写想像中的事。看图记事,观察画面,根据画面展开再造想像,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物的形象。在再造想像的基础上,进而运用扩展、补充、推测、假设等方法想像。童话故事是幻想和虚构的产物,在幻想和虚构时,常用拟人化的手法,需要通过幻想和虚构,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写童话故事,要力求做到幻想与现实的统一,如果用拟人化手法,所写的“物”的固有特性和人的某一方面的特性要统一,叙述的立足点和角度要统一。
        事与序,线索,顺序
        要写清楚比较复杂的事情,特别要注意安排好记事的线索和顺序。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线索和顺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关系密切。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思想线索。一般说的记事的线索,是指组织材料方面的线索,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串联起来的东西,是在文章里反复出现的起贯串作用的东西。记叙文是通过记事写人来表达中心思想的,组织材料的线索是为思想线索即中心思想服务的。
        要把错综复杂的材料用适当的线索串联起来,还要考虑,先串什么,后串什么,也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就是记事的顺序。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好料子,然后用线把各块料子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写记事的文章,如果缺乏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过是断线的珍珠,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用线缝制衣服,有一定的工序,先缝什么,后缝什么,安排科学,工效就高。写文章也一样,按照恰当的顺序,把材料串联起来,文章就容易写得清楚明白。
        作为线索串联材料的,一般有:中心事件,作者的感情或思想认识变化,能显示材料内在联系的词语,物,等等。具体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比较好,这就要根据材料而定。首先要考虑能把材料有机地串联起来,如果有几种线索可以把材料串联起来,那么就要比较优选,选取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作为线索。比如,以物为线索,因物记事,就应该考虑“物”的选择。作为线索的“物”,应该与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能够把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只要交代清楚“物”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关系,也就是“物”出现的时间、地点、作用,就能记叙清楚,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选用“物”作为线索。《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般认为,是以“寻找和运送特效药”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的。仔细分析一下,更核心的是“二巯基丙醇”这种特效药。“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亿万劳动人民是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这是贯串全文的思想线索;二巯基丙醇,这种特效药,是组织材料的线索,在全文中反复出现,十一个部分中,都出现。
        记事的顺序一般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时空交错的顺序,而最基本的是时间顺序。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时间要素与其他五个要素关系最密切。事情有发生的时间,因时间推移而发展、结束;人物因时间推移而增减,进退;人物活动的地点因时间推移而转换。
        [写作指路]
        1. 记一次集体活动
        提示:练习要求从你熟悉的学校生活中选择有意义的事进行记叙,例如:一场球赛、一次义务劳动、一场争论、一次主题班会、一次文娱演出等等,除一次争论外,都是集体活动,一次争论,如果一个小组、一个班级的同学,围绕一二个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也是一次集体活动。
        记一次集体活动,应采用“多人一事”的写法,宜注意:
        要突出主线,防止芜杂。一次集体活动,往往涉及几个方面,有不少人参加。要抓住活动的基本进程,有明晰的叙事线索,要着重写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及其对活动进程推波助澜的言行。
        要注意叙述的角度,立体地叙述这次活动。比如一次球赛,有双方球队,有裁判,有观众,有拉拉队,等等;叙述角度,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防止雷同。一般可以时间顺序结合空间顺序展开。写人物活动,可以以时间为顺序,随着活动的进展,展开人物的活动。写活动的各方,可以以空间为序,或从中心点扩散到四周,或从一角波及全场,或从远至近,或从近向远延伸。
        可以适当描写场面。场面是指人与人在同一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种种关系所构成的生活画面,主要是描写在一段时间里,在同一个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人物的活动。一次集体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或者几个场面描写的有序的组合。在场面描写中,特别要注意点面结合。集体活动,中心事件只有一个,人物却有不少,因此,既要具体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也要顾及“群众”人物的活动。

        2. 写一个熟悉的人物
        提示:练习要求根据掌握的材料提炼中心,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要注意这个人物与其他人物的联系,恰当运用一些人物的描写手法。参见第二编考场作文《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司机叔叔》。
        [例文评点]


        A. 男孩·女孩

             ——写在高一足球联赛之后


        学校里,足球是男孩的宠物。看着他们十几二十几人围着个黑白相间的小球满操场地奔跑,女孩不免有些心动。
        踢球没有女孩的份,看球却是女孩的权利。于是,那伙讨论亚洲杯战况的人群中,有了女孩的声音,面对吃惊的男孩,女孩自豪地说:“我也爱足球。”
        正感慨中国男足不尽如人意之时,男孩迎来了自己的比赛——高一足球联赛。男孩行动起来了,组队、练习、对抗、热身忙得不亦乐乎。正苦恼自己帮不上忙的女孩听说了男孩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队服的消息,灵机一动,开始在班上筹款。终于,凭着女孩三寸不烂之舌,男孩穿上了崭新的队服。第一次,男孩感动了。
        “嘟——”随着长哨声,联赛打响了。场外的女孩似乎比场上的男孩还紧张。近了,近了,对方前锋已带球突破我方两名防守队员,正向球门冲去。女孩顿时把头盖在身旁好友的肩上,不敢再看。一阵欢呼声在耳旁跃起,女孩悄悄抬起头,哦,男生正在向她拍手示意,原来那球成了“高射炮”。女孩高兴地笑了,随即扯开嗓子加入了啦啦队的阵容。
        比赛一定要分出胜负,90分钟的平局使男孩要接受点球的考验。女孩也随人流来到了球门口。她们向男孩微笑,示意他们别紧张;自己的手心却已攥出了汗水。助跑、起脚、射门——球打高了。男孩痛苦地跪在了地上,女孩也哭了。这一次,她们被男孩感动。
        男孩们最终闯过第一轮。化学课前,女孩以最高礼节欢迎胜利归来的男孩。
        隔日,女孩又忙开了。原来半决赛迫在眉睫。女孩借来了锣鼓,拉起了横幅,组织起了啦啦队。
        比赛扣人心弦。开场仅5分钟,男孩们就争气地攻进了一球并将优势保持至中场休息。女孩热心地拿来饮料递给一个个汗流浃背的男孩,同时不忘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俨然一领队。此时的男孩亦收敛起平日的傲气,倾听女孩的分析。这一刻,女孩与男孩仿佛熔为了一体。
        终场的哨声响了。它宣告了男孩失败的事实。男孩不甘心,女孩不甘心——对方的第二个进球那样地富有争议。但败局已定,男孩心酸,女孩也心酸。第二次,女孩泪洒绿茵场。
        悲痛中的女孩依然是细心的。她们没有忘记同样沮丧的男孩。于是乎,You are the best team in our hearts(你们是我们心中最优秀的球队)!——一排倾注了女孩所有情意的粉笔字跃然于黑板之上。第一个他走进了教室,第二个也来了,接着第三个、第四个……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讲台前驻足,随即侧过脸去,不愿让女孩看见自己眼中那晶莹剔透的东西。再一次,男孩被女孩感动……
        又是一节体育课,偌大的足球场——你不再是男孩的“封地”,女孩的“禁地”!
        

(余 璐)


        [评点]
        这是高一女孩写男孩踢球的事,自有其独到之处:观察细腻,感情真切,倾向鲜明。全文以“感动”为感情线索,清晰自如地叙写了四次被感动(男孩、女孩各被感动两次),赞扬了班级集体的凝聚力。
        

B. 课 间


        临下课还有3分钟,一些耐不住性子的人便开始“骚动”了,这种激情一直洋溢于整个课间。
        “一个爱上浪漫的人……”闻其声,便知其人,定是小陈在“引吭高歌”。于是,一群爱好者便簇拥过去,饶有兴趣地品味那“温柔不足,婉转有余”的歌声。继而,便随之哼唱,虽声音大小不一,曲调高低不齐,但也可以放松紧张了40分钟的大脑。课间是不用买票的通俗歌曲欣赏会。
        “嘿,昨晚看球了吗?”“甭提了,看了真后悔,费时费神费眼睛,让我欢喜让我忧。”他们的交谈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太臭了!”“别这么说,人家也尽力了。”“我就不信,咱们这个泱泱大国总甘于人后!”“我们一定能冲出低谷,走向辉煌。”……课间又是一场足球评论会。
        在热闹的教室里,也有闹中取静,不乱阵脚的。他们还在抓紧时间补作业、抄笔记、整理习题,10分钟也不舍得丢弃,真令人佩服。
        哎,你往前看,有的呈无聊状,有的做冥思状;往后瞧,有的闭目养神,有的临窗远眺。嗬,还有几位“君子”正在小睡,微微的鼾声此起彼伏,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平添了一分同情与怜惜,昨晚又不知熬到几点呢! 课间又成了养精蓄锐的时刻。
        “铃——”清脆的铃声结束了缠绵的歌声,中止了激昂的评论,停下了小说的构思,打断了甜美的休憩。新的一课开始了。
        

(王 馨)


        [评点]
        以活泼风趣的语言描述了几个画面,勾勒出活动参与者的不同性格、志趣和爱好。
        

C. 心 愿


        在我们学校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补鞋人。每次上下操路过校门口时,我总是介意不介意地扫他几眼:褪了色的洗得发白的军上衣,蓝色的的卡裤子,右膝盖上铺放着一块不太白的帆布片,身旁一边是盛着补鞋用具的木箱,一边是摆得整整齐齐的补好或没补的鞋。每次看他时,他总是那么低着头不停地修补着旧鞋。
        他是一个残废军人,左腿截肢,只剩右腿能动弹。他经常坐着手摇三轮车坚持来这里补鞋,已经好几年的时间了。每次都是那么满脸带笑,急匆匆地摇车而来,又是那么轻松、满足地摇车而去。可我心里总在想:在这风道口补一天鞋,挣点钱,多不容易哟! 像他这样一个残废军人,国家对他一定有照顾的,何必成天价摇着三轮车跑来跑去地挣这几个钱呢?今天在上操回来的路上,我经过他的身边,又一次激起了我的同情心。对了,我想起来了,自己床底下还扔着一双鞋,破了,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穿了,拿来让他补一补,他要多少钱就给他多少钱,决不还价。不,应该加倍给钱,也算表一表我的心愿。
        吃过午饭,我便把鞋拿了来。
        “你急着穿吗?”他抬起头,温和地说。
        “我……说紧也紧,说不紧也不紧。”我怕他着急,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
        他接过鞋,便给我补起来。我在一旁等着。
        哎呀,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哇? 干裂,粗糙,手指上贴满了胶布。可是这双手动作起来又是那么灵巧,穿针引线,拿剪动刀,利索得很哩。
        他低着头细心地补着鞋,纳鞋绳时而发出“索索”的响声;每缝一针,每拉一线,他的手都显得那么有力。
        “上高几了呀?”他低着头边缝边问我。
        “高二”。
        “伙食怎么样啊?”
        “嗯,还可以。”
        “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你怎样理解?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任重而道远哪!”
        咦! 可别瞧不起这补破鞋的,他对教育还挺关心哩,肚里的“油水”还真不少呢! 他边补鞋边给我念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什么信息啦,电脑啦……我突然感到这面前的补鞋人,根本不是什么可怜的人,而是充满理想、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好了。”他把补好的鞋递给了我。我便按原先的想法,要加倍给钱。根据他给我补的两块皮子,我估摸要去街上补得要五角,便决计给他一元。
        我把一元钱递给他说:“多少就这些钱了,多了,您就收下,少了,师傅您就吃点亏。”
        “哟,你给我多少钱哪?”他又一次地抬起了头,笑着看了我一眼,“我收你一角,够本就是了。”
        “什么? 你? 这可不行!”
        “我呀,这是规矩,给学生补鞋,小活分文不要,大活拿上一角。你们省下这钱,买几个练习本,能多学点知识,将来好好建设四个现代化——这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愿吧!”
        我呆呆地站在那儿,心潮起伏,再没说一句话……
        

(李 燕)


        [评点]
        这是经老师指点后的修改稿。第一次写的作文题为《期待》,有真情实感。但作者写作文时,只是想:“补鞋人靠补鞋生活,我让他补补鞋,想多给他点钱,表表我的同情心。”因此没有重点写补鞋人,特别是他的内心生活,写得不够。修改稿,立意有了升华,提炼为着重表达残废军人期望学生多学点知识,将来好好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心愿”。在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上,以写“我”为主,转换为写残废军人的内心生活为主,以“我”的心愿,衬托残废军人的“心愿”,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目的性明确,能很好地为表现中心服务。
        

D. 有这样一位好班长


        她叫王婧婧,是我读初二时的班长。尽管分别一年多了,但班长的轶事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丑” 班 长


        班长塌鼻梁,黑皮肤,小眼睛配了一副大眼镜,调皮的男生都称她“丑”班长。班长不仅相貌丑,而且性格也与众不同。当男生叫她“丑”班长时,她总是不以为然地微微一笑,说:“人不可貌相。”
        

“小气” 班长


        “班长,该换一换笔记本啦!”好心的同学纷纷为班长抱“不平”。班长的笔记本是用旧笔记本重新装订而成的。班长拿它当宝贝,并誉为“复订本”。看到班长的“复订本”,我们打心眼里瞧不起,有人竟又给她加了个“小气”班长的头衔。对此,她总是付之一笑。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当学校号召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时,她率先慷慨解囊,将自己“小金库”里所有的积蓄——六十五元四角八分献上了。朋友,这就是我们的“小气”班长。
        

“奸细”班长


        不知从何时起,班上悄然流行一股“抄袭”风。班长不厌其烦地教育这个,帮助那个,说什么“抄袭是不文明之举”、“抄作业有百害而无一益”、“抄来的知识并不属于自己”……可是,我们几个就是执迷不悟,恶习不改。一天下午,几位“抄袭王”被班主任“请”到办公室里去了。同学们心照不宣,都知道是班长的“恩赐”。于是,“奸细”班长的美称又在全班传开了。不过,打那以后,几位“抄袭王”的“桂冠”也不翼而飞了。
        

好 班 长


        一天放学时,天公不作美,暴雨瓢泼似地浇下来。没有雨伞的我只能干等,总盼老天睁一只眼,收起雨神的威风。但老天好像故意与我作对似的,依然是雨急如箭。天公无情人有情,突然我手里塞进一把雨伞。是她——我们的“丑”班长,我们的“小气”班长,我们的“奸细”班长! 只听她笑着说:“你家远,这伞你用吧!”不容我再说什么,她已冲进茫茫雨帘。骤雨遮蔽了我的视线,我心里陡然一亮:原来,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好班长!
        

(徐玲雁)


        [评点]
        欲扬先抑,形贬实褒。小标题勾勒,生动有趣。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1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zuowen/gaozhong/185728.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