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之道·基...
生活之道·环保·植树将军冯玉祥 “植树将军”——这是爱国将领冯玉祥驻军北京南苑时带领官兵大量植树而得到的当地老百姓的美称。 冯玉祥经常训诫部属:行军打仗不许损坏林木,驻扎操练不许在树上拴马。将军在河南某地驻军时,向官兵宣布了一条“军纪”:“...
生活之道·掖后·沃尔夫甘为人梯 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留学德国期间,遇到了名望很高的物理化学教授沃尔夫。在学习上,他对罗蒙诺索夫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他对罗蒙诺索夫多方照顾。罗蒙诺索夫因生活困难,欠下的债务,就是沃尔夫解囊偿还的。但是,一件...
求知之道·思考·洗澡得到的启示 古时候,叙拉古国王亥厄洛让金匠为他制造一顶金冠,制成后,他怀疑黄金被金匠偷走了部分,又苦于没有证据,于是他把阿基米德找来,请他帮忙。阿基米德很快得出结论:假如黄金里掺进了白银,制成的王冠一定比同重的纯黄金的要...
成才之道·病残·热线连起众人心 1994年8月,倾心热线电话在武汉汉口开通。它的创办者名叫秋云,她年仅24岁,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为0.01。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她从不沮丧。读书、求职、搬运工、三轮车夫、卖水果、做面包、当乡村教师;只身上北京、去西安...
成才之道·机遇·爱米·诺德不把成功寄托在机遇上 德国大数学家爱米·诺德一生从没有得到过幸运之神的光顾。她上了大学,并且成绩优异,却因为女生受歧视而没有拿到大学的毕业文凭;作为一名女数学家,她在事业上刚刚起步的时候,却遇到家庭的不幸,社会的歧...
求知之道·勤学·王亚南绑身捧读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南,自幼酷爱读书。1933年,他乘海轮去欧洲,在红海上遇到了风浪,船身颠簸得使人东倒西歪,站不住脚。这时王亚南正捧着一本书在读。他大声呼喊船员,让人用绳子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船员以为他怕摔倒...
修身之道·勇敢·知耻近乎勇 南北朝时期的宋代,有个叫卜天生的小伙子,从小向往军旅,入伍后和几个伙伴编为一个小队。一天,10人比赛跳大坑,9个伙伴都跳了过去,唯独他没跳过去,掉进坑里。在众人的笑声中,卜天生感到羞耻,一声不吭地找了些苦竹,把两端...
写作之道·题材·从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福楼拜指导莫泊桑 福楼拜对初学写作的莫泊桑产生了友情,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弟子后,经常教导他观察要细致,要能发现所描写的对象的特点。他说:“当你走过一位坐在他门口的杂货商的面前,一位吸着烟斗的守门人的面前...
生活之道·礼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曹操在官渡之战兵处劣势时,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访,竟顾不得穿衣服,打着赤脚慌忙出来迎接,对许攸十分尊重。许攸被曹操的诚心感动,于是为曹操出谋划策,帮了他的大忙。然而,曹操也吃过不尊重别人的亏。当他志得意满...
求知之道·积累·积之既久,水到渠成 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认为:一个人的治学成果,不是一下子得到的,要经过很长时期的知识积累,才能有所收获。张先生200万字专著《说文解字约注》,就是积累了40多年的知识后写的。《清人文集别录》二十四卷、《清人笔记条...
交友之道·忘年之交·章太炎与邹容 近代著名文学家、反清志士章太炎与著名爱国者、《革命军》作者邹容,年龄相差16岁,但因志趣相投,两人结成了忘年交。邹容在日本从事反清活动遭迫害,被迫回国,在上海拜访了章太炎。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章太炎称邹容...
教育之道·教子·符存审百镞戒子 据《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载: 符存审年轻时就在军中,通晓谋略善于应变,行军出征,法令严明,决定取胜计策,从不事后懊悔,功绩名声与周德威(智勇兼备,是符存审同时期的后唐名将)不相上下,都是当时的出色将领。 符...
成才之道·自信·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
经济之道·管理·统筹兼顾巧安排 宋真宗年间,皇宫里面着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几座宫殿。皇帝让丁谓负责修复工作,并责令他尽快完成。 经过深思,丁谓命令工匠在皇宫前面的大道上挖土,然后将土运到皇宫里面,这样没有几天修复宫殿的泥土就够用了,原来的大道...
修身之道·果决·羊祜恼恨议而不决 西晋咸宁元年(275年),羊祜任征南大将军,准备平定东吴。羊祜派人私下修整舟楫,训练水军。正好这时候,西北的秦凉屡遭失败,朝中有人急功近利,主张先取秦凉。羊祜就上奏章说:“东吴平定了,胡人自然就安定了,现在应当...
求知之道·观察·老农指瑕 宋朝的收藏鉴赏家马正惠珍藏着一幅名画: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秋末的一天,马正惠把“斗牛图”铺在大厅前的石阶上晾晒。有个交租的老农从厅前过,好奇地走上去看看,却忍不住暗暗地笑起来。 马正惠问:“喂,你笑什么?...
写作之道·主题·立意与境界·胡耀邦巧改对联 明代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在东林书院留下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北京有些人对当时在“左”的流毒尚未彻底肃清的情况下,心有余悸,对某些问题产生了消极情绪,曾模仿...
写作之道·语言·炼词·臧克家三易其词 诗人臧克家写《难民》这首诗时,第二句曾三易其稿。第一稿这样写:“黄昏里扇动着归鸦的翅膀”;第二稿改为:“黄昏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第三次修改定稿为:“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他在《学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
成才之道·自荐·苏洵自荐 宋代著名散文家苏洵,从小不爱学习,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的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尽管他的文章语言晓畅,雄辩有力,但在社会上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默默无闻的苏洵自知贸然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