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出尘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意

2020-03-05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潇洒出尘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意
黄素文
江苏省常州卫生学校!江苏常州213003
 
摘    要:
唐玄宗天宝三年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 ,潇洒出游 ,寄情山水 ,写出了诸多洒脱出尘的浪漫诗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形象瑰丽、意境奇异、情思飘逸、感慨深沉 ,借对名山仙境的神往表达对权贵的抗争 ,唱出了封建社会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李白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超然自信的风范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李白; 潇洒; 浪漫; 蔑视权贵; 超然自信;
 
作者简介: 黄素文(1963-),女,江苏省常州卫生学校讲师;
 
收稿日期:2000-05-09
 
Received: 2000-05-09
 
我国历史上的杰出诗人都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他们优美的诗歌表现了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生活本身的美以及为争取美在生活中的胜利而作的艰苦努力,培养着人们热爱美的感情以及在生活实践中为扶美除丑而斗争的坚强意志。
 
唐代大诗人李白以他独到的审美理想、丰厚的诗赋作品与潇洒出尘的人生态度留给后人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欣赏一下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足可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那坚强的生活意志和旷达乐观的精神风范!
 
一、潇洒出游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短暂地供奉于翰林的李白因不能周旋于统治阶层而被视为“非廊庙器”,终于被排挤出朝廷,结束了他曾梦寐以求的长安生活。这次“败走麦城”如一场暴风骤雨,击碎了他的政治梦想,正所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此时何等伤心失望,惶惑苦闷,悒郁愤懑!
 
我们知道,李白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当天宝元年奉诏入京时,李白以为从此可以君臣鹏程,实现其“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的政治理想了,不料却以布衣供奉翰林,只能做个“倡优蓄之”的文学侍从。他向往自由生活的态度、平交王侯的兀傲精神招来了忌恨,只好告别帝都。
 
从李白一生的活动和作品看,他不像唐代其他作家如陈子昂、柳宗元、杜牧那样,发表过一些比较具体深刻的政治见解,或者表现出干练的办事才能,可见,他不是一个有才能的政治家,而是一个富有政治热情和抱负的诗人。唯其如此,他才会天真而潇洒地让高力士为其脱靴,才会遭来权贵的谗毁,才会使玄宗不愿委以重任,赐金三十万还山。“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此时的李白深深陷入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遗憾之中。然而,他并没有如别人那样一蹶不振,也没有捧着赏金在东鲁颇具规模的家园里过优哉悠哉的日子。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潇潇洒洒地云游天下,留下诸多洒脱出尘的诗篇。
 
历史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它是寂寞的天才唱出的浪漫之歌,也是生性飘逸的诗人的生动写照!
 
二、浪漫篇章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从海客、越人的舆论开笔。瀛洲为虚,天姥为实,再用五岳、赤城、天台作陪,激起一种仰慕名山一睹为快的急迫心情。于是梦游发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开始,出现一个水绿渊清的环境。他在一片烂漫的色彩里潜入梦境。从山东到浙江两千里距离,诗人在浪漫的明月伴送之下一个“飞度”就完成了,居然直抵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灵运游过天姥,在剡溪住过。李白当世既少对脾胃的人,那么在梦游时找个脾胃相投的古人也就显得自然成章了。天姥山不止高大无匹,还有名人胜迹。寻古览胜,一泻幽思,这正是李白梦游的初衷。“渌水荡漾清猿啼”的景观,实际上实现了李白的夙愿。但人的情绪流变正像一支飞行之矢,有它固有的执拗的方向,又像山间溪水,不肯停留渗漏的脚步。李白梦游之兴由此渐浓,于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穿上当年谢灵运为登山特造的鞋如履平地,于是身入青云,思接千载,想象升华。青云梯,有云梯之缥缈,也有山阶之隐约,亦实亦虚、虚以实辅、实亦虚生。视听两美感官能有机合作,感受着一轴有声有色的画卷:“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红鲜鲜的海日从苍茫的大海上升起,这时,他仿佛看见满山的树叶扶疏、横遮广宇,阳光普照、霞蔚云蒸,多么壮观的场面啊!天鸡叫起来,仙灵的声音唤醒了辽阔宇宙,一鸡引来万鸡鸣,在这里现实的经验与神话的积淀互渗,神话向现实的层面落实,现实向神话的云雾中升腾。介于人神之际的一天开始了。
 
千岩万转,道路不定,迷恋着花,倚靠着石。这是多么逍遥而自在的一天,应该好好玩玩,穷极天姥之乐。可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从日出到日落好象就一会儿功夫,忽忽悠悠,转来转去,没有一定的道儿。有时眼前一片烂漫,有时只三五奇石突兀,诗人这里靠靠,那里站站,不知不觉天暗下来。红日映照下的白昼突然消失,景物滑向夕晖橙黄又迷离的傍晚。明艳的现实被压缩,而梦幻的昏暗被伸长。花不知什么花,石不知什么石,是抽象派或象征派的花与石,或许可用国画的泼墨手法写意,正符合梦的特征。一转一倚,似乎该尽兴而归了,但乐极之后继以悲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景观突变,恐怖立生。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只有生命的熊以吟、龙以咆来表达感情,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够使人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让诗境由奇异转入荒唐,全诗也迈进了高潮。可怕的声浪激荡过去之后,河水开锅似地升腾起大量的气流,上面又是如磐的雨云压在头顶。突然几道闪电把黑沉沉的天幕打了个亮豁儿,接着一声巨响,崔嵬的山尖劈掉了。雷声挟着山崩,比熊咆龙吟大百倍。仙人的石门訇地一声开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随自然变化而变化。在诗人的经验里,山崩地陷是自然突变的极至,所以,反映在诗人主观上也便同时是情绪恶劣的极至,这是恐惧、惊怕的极至。这一极至所形成的自然扭曲变形,或时空的破灭重组,从史实上看,无疑是诗人对政治腐朽、边将骄悍的天宝政权必然面临崩溃的直觉的形象的预演,而十年后的安史之乱更为这一突变作了注脚。诗人天才的眼光已经用文字形式作了未卜先知的说明,于是立即引发的反响便是情感翅膀本能的冲撞逃逸,左冲右突的结果终于柳暗花明。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从记忆的底层唤起一个重生的洞天:日月双悬,金银台浮在青冥之上。这里的天地完全是超自然的,非现实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的视觉受前在经验的支配,视所摄取的“知”制约着视,化为经验中的预成图式,主体赋予物象以累积互渗为基础的特定规格,逃逸的李白也只能在这里遁入“又一村”的解脱之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虎爪渗入人手功能;飞鸟赋予驭马功能。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日月交辉、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迷人!仙人的盛会正是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融凝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在李白当时的条件下,唯有神话境界可以拯救自然灾变,梦到这里历尽艰危,化险阻为神奇。
 
然而神奇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睿智的李白深深知道“青冥浩荡不见底”的境界只要跨前一步,便可能注定永无休止的堕落。“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他在天堂或地狱的入口处显得失群落寞,终于惊醒过来,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在惊悸中返回现实,还是那红日彤彤的山东,不由暗自叹息不已。“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里的枕席与烟霞是何其鲜明的对照物,言尽诗人失落之感。范德机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以次诸节,梦之波澜也,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至,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此。”“枕席”、“烟霞”二句最有力,结束平衍,亦言文势当如此。
 
《梦》诗的超人之处,在于它写梦游奇境不同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姥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里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如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尽了,可是最后却愤然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天外飞来之笔,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李白虽受过帝王优宠,却不过是个词臣,它在宫廷中受到的屈辱,我们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作“天子”,君临天下,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这样说的人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多么飘逸洒脱、超然自信!
 
三、超然自信
《梦》诗跌宕起伏、奇谲闪幻、曲折动人,当人们身处逆境、遭受迫害、希望渺茫、壮志难酬时,多少人从中汲取力量,熬过了漫漫长夜,渡过了绝域险境。李白的超然自信,像大海的一盏灯塔,像黎明前的一声号角,像料峭三月中的一缕春光,曾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志士仁人多么巨大的温暖和鼓舞呵!是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它永远鼓舞着人们———“让人们的脉搏跳得更急,血液流得更有力、更兴奋。”(林庚语)是啊!历史长河总是在重山叠嶂、暗礁险滩中穿行的,真理总是在最后战胜邪恶而发出微笑,历史将永远无情。李白的超然自信、飘然潇洒难道不正是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真理的直观把握,对正义不可战胜的绝对信任,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的诗意显现吗?尽管他自己未能等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一天的到来,但他诗人的成就不正是有力的明证?中国人的乐观不是自欺,而是绝对不自弃、绝对不绝望的乐观。这种可贵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经验未尝不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李白出尘的潇洒、超然的自信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