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9-02-11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登金陵凤凰台

【题解】

    李白所作七律不多,这首最为传诵。写作年代尚难定,一说当系于上元逝世之前一年,一说为天宝年间告别东鲁南游,自扬州抵金陵时所作。从结句“愁”结勃郁之势看来,当距离开朝廷不太久,以后说近之。诗题未透露主题,内容兼及览胜、怀古、写景、抒怀,而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沉重心境串联全篇,思接千载,目击万里,气脉贯通,意到笔随,显现自然浑成的太白本色。第三联名对,匠心独运,工巧难得,不仅造句超妙,诗境阔远,而且随着景点移换,转引诗人的目光折向西北,暗作过渡,引出振起全篇的末联。思路合乎逻辑,并未淹失于巨大的感情流,一如诗人许多古体名作那样。又将前篇铺垫中的兴亡之感、黍离之悲,都统摄于壮志难酬的倾诉之中,使自翰林待诏后期以来索绕心头的“浮云蔽日”之念,得以畅飞直发。《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等都载有一段有趣的诗案,说李白看到崔颢《黄鹤楼》诗,敛手离去,仿作了一首《鹦鹉洲》,不称意,再刻意作本诗以较胜负。宋以后的评论家,优劣长短,详略不同,各有辨析,也互作驳难,至今未结。持平而论,无可讳言,李白有摹仿崔诗的痕迹,这只是在句体上。如从诗境主旨、思想含蕴和章法结构,全面考论,评作“青出于蓝”也不为过。
 
【全诗】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古台名,旧址在今南京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间有异鸟 集于山,被看做凤凰,遂筑此台。吴宫:指三国时孙吴所建太初、昭明二 宫。晋代衣冠:晋代,指东晋,南渡后建都于金陵,豪门权贵聚集于此。 衣冠:借指当时的名门贵族。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有三峰, 南北相接,故名。一:或作“二”。水:指长江。中分:从中间分开。白鹭 洲:古洲名,江中沙洲,在今南京市西南江中,即今江心洲。因多聚白鹭 而得名。浮云能蔽日:喻奸臣当道,障蔽贤良。长安:唐朝都城,这里代 指朝廷和皇帝。
 
【大意】传说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此优游,凤凰飞去后楼台空荡江水独自向 东奔流。当年东吴的豪华宫苑埋没在那荒草幽径之下,晋代的名门望族 早都成了一片古墓荒丘。只见那三山半隐半现地坐落在青天之外,白鹭 洲把江水一分为二成为两条水流。只因为那些浮云遮蔽了光辉的太阳, 登高望不见京师长安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 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 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 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 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 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 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 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 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 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 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 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 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 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 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 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 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 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 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 《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 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 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 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 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 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 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关键词 律诗 流畅自然 不事雕饰 潇洒清丽 登临吊古 忧国伤时
 
 
【鉴赏】
   据说在天宝三载(744)左右,李白登上黄鹤楼,看到崔颢的 《黄鹤楼》诗赞叹不已。江山如画,他诗兴大发,也欲挥笔题诗,但想来想 去,总是跳不出崔颢诗的意境,只好搁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 诗在上头。”这让自负的诗人非常沮丧,为此耿耿于怀。三年后,他来到金 陵,登上凤凰台,郁积已久的情感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一气呵成,写出了这 首志在与崔颢《黄鹤楼》一较高下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记载,南朝刘宋元嘉 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于 是人们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凤凰本是祥瑞之物,登上此 台,诗人想到凤去台空,自然怅然若失。凤凰一去不复返,建筑凤凰台的 南朝也为历史的灰尘所掩盖。昔日繁华喧闹的吴国宫廷,如今冷落荒凉, 杂草丛生;烜赫一时的东晋名士,也进入坟墓,变成了黄土。朝代兴废,世 事更替,无可阻挡。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唯一不变的是青山常在,绿 水长流。极目远眺,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山岚水气,若隐 若现。秦淮河横贯金陵,由城西注入长江,为白鹭洲横截,一分为二。三 山二水可见,而同样位于西北的长安,却是云雾缠绕,杳渺难见,令人 怅然。
 
   李白作此诗,或许有与崔颢《黄鹤楼》一较高下之心,后人也多将两诗 相提并论。有人认为李诗不如崔诗自然,不及崔诗超妙,不如崔诗有气 魄,更可笑的是有浓厚的模拟痕迹。“学《黄鹤楼》,极可笑,又两拟之,更 不知何所取。”(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卷二)也有人认为李诗更为雄伟(《瀛 奎律髓汇评》卷一引陆贻典语)。更多的人,认为两诗各有所长,“崔诗直 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 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 固已蔽矣。”(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