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23-06-13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题解】
        这是一首写愁的抒愤诗。诗人怀着“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却受到杨国忠等的排挤,一直得不到重用。这首诗是诗人在天宝暮年,漫游秋浦而作的十七首《秋浦歌》中的第十五首,诗以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深重的怨愤和抑郁之情。
 
      愁生白发,揽镜自照,倍生伤感。这样写愁思的,并不少见,李白却写出奇意奇调。第一句“白发三千丈”,突然而起,如火山喷发、大潮接续奔涌而来,突破婉折,四句三折。既言发长因愁长,见镜中白发,却问这愁从何得来,其中蕴蓄着无限的抑郁不平。全诗被历代评家赞赏是出于常情而深入人心的奇句奇思妙想,活脱脱地表现了年过半百的诗人因岁月流逝而理想难酬的内心感伤。
 
【全诗】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①缘:因。个:这般。②秋霜:形容白发。
 
【原诗今译】
 
哦,满头的白发居然长了三千丈,
 
只因为,那忧伤绵绵不绝如此长。
 
明镜啊明镜,你的主人我不明白,
 
你从什么地方,得到了九秋之霜?
 
【鉴赏提示】
 
     抒写人生的忧愁,是中外古今诗歌的一大主题,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这首小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古人认为忧愁能使人的头发变白,所以用“白发三千丈”来夸张人的愁绪,虽然出人意外,却毫不做作,反而能更准确地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对作者的笔力和气魄赞叹不已。在结构上,此诗四句三折,“白发”一句倒装起,“不知”句反问,照应首句,从而写出了诗人深长的忧思。
 
【赏析1】
 
        李白 《秋浦歌》 第一首开篇便道:“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在第二首中又说:“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 漫游到此,逗留有年,此时归思萌动,愁情顿起,又时逢秋季 (诗中的景色多为秋景),正是所谓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哉时节。心物遥感,天人相通,诗人敏感的心灵因此而痛苦呻吟。组诗中写愁的诗句比比皆是:“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其二),“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四)李白诗中,白发本是忧愁的意象。而其十五对此的描写,则将他在秋浦所感生的忧愁推向顶峰,达到组诗的高潮。
 
        “白发三千丈”,正是对“长短尽成丝” 的夸张的描写。此句作为首句,横空突起,劈面而来,将一个奇异的形象闪现在读者面前。正当人们诧异惊奇时,紧接着又点明了原因:“缘愁似个长”。原来不是说仙,而是言愁,在阅读心理中,无疑产生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效果。这样的承接,从手法上讲是“逆接”。但这二句不仅仅是写出了白发因愁而生而长这一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非常新奇和典型的意象。这在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以物喻愁,不乏名句。或以山之重喻愁,或以江之长喻愁,或以水之深喻愁。而以 “白发三千丈”喻愁,实在是匪夷所思,却又合情合理,其深重、悠长的愁得到了生动、形象、鲜明的表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四句与前句的激切呼号相比,显得舒缓沉重,表现出一种痛切之感,这是诗人激愤的然而又无可奈何的叹惋。以诗人之奇才,却难伸其“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他不能不悲叹行路难。时光如黄河之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的青春和理想也在一连串的挫折中黯然失落。这秋霜般的白发,显然不是在秋浦才生成的,而是他半生来屡受顿挫、壮志未酬的结果,不过,是秋浦清如玉镜的秋水才使他在蓦然回首间发现的。这个发现使他万分痛苦,那水中飘拂的倒影中的长发,使他产生了梦幻般的感受,“三千丈” 的惊人语,或许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明镜”与“白发”,在李白诗中是经常连带性出现的意象。“高堂明镜悲白发”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句。而此诗“秋水——明镜——白发” 的构思则更具美学意味。这里的 “明镜”,不当是“高堂”所悬挂或摆设的“明镜”,而是一个比喻,指秋浦河水。李白在吟咏秋浦河支流清溪河时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在另外的诗里,也曾比喻秋浦水为“玉镜潭”。而“秋浦歌” 全诗,首首涉及秋浦风物,诗当不例外。这样理解,明镜成为一个自然意象,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李白的夸张是其浪漫主义特色的一个构成因素,本诗的“白发三千丈”尤为著名。不过,也有人吹毛求疵,不以为然。宋朝魏庆之 《诗人玉屑》卷三引严有翼 《艺苑雌黄》 说: “吟诗喜作豪句,须不畔于理方善。……余观李太白 《北风行》 云: ‘燕山雪花大如席’,《秋浦歌》 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这是将艺术等同于科学,横加指责。清人王相选注 《五言千家诗笺注》,对“三千丈” 曲为解说,以求合理:“太白流寓池阳有感而作也。言吾发因愁而白,若以茎计之,应有三千余丈,而离人之愁思,又比白发犹长也。”此说被有的读者进一步落到实处,认为人体头发约一万根,古人发长,以三尺计,共三万尺,正合三千丈之数。这样,白发三千丈并非夸张而属写实,即是每根白发相连的总和。这种解释仍是以假 (夸张) 当真 (科学、事实) 了,其谬误十分明显。夸张所表达的是感情而不是事实,感情的真挚在本质上是艺术的真,看起来不合科学的事理,在本质上却是科学的。

            正如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在 《出了象牙之塔·艺术的表现》中指出的那样: 中国人“是极其善于夸张的。……说道‘白发三千丈’,将人当呆子。什么三千丈,一尺也不到的。但是,一听说到三千丈,总仿佛有很长的拖着的白发似的感觉。那是大谎,三千丈……也许竟是漫天大谎罢。虽然也许是大谎,但这却将或一意义的 ‘真’,十分传给我们了。”又称这“真”为“‘白发三千丈’ 式的真”,即 “艺术上的真”。李白的夸张之所以能为人们接受,就在于他通过这种形式真实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塑造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白发如秋霜的形象,读者为他的巨大的哀愁所感染,所震撼,从中领略到一种崇高的悲剧的美。
 
 
【赏析2】
        秋浦,县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县西南有秋浦水。《秋浦歌》有十七 首,最传诵的是第十五首,即这里选的一首。《秋浦歌》其一说: “正西望 长安,下见江水流。”他望京城不见而发愁,他希望唐朝能够用他,好实现 他济世安民的愿望,因唐朝不用他而发愁。又其二说: “欲去不得去”, “雨泪下孤舟”。唐朝不用他,他不能到京里去,因此愁苦得泪下如雨。 其四说: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他在愁苦中听到猿啼,愁苦得头发 都白了。
 
        这首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像有三千丈长,因为愁苦像 这样长,而愁苦像三千丈长,用白发来比愁苦。白发不可能有三千丈长,这 样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比喻呢?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讲《周易》,有“实象” “假象”,“实象者,若地上有水、地中生木《升》 (卦)也; 皆非虚言, 故言实也。假象者,若天在山中、风自火出;如此之类,实无此象,假而为 义,故谓之假也” (11页)。这里的“白发三千丈”,是运用《周易》 中的 假象手法借作比喻。
 
       下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用明镜来照,看到满头的白发,好 像秋霜,不知从何处得到满头的秋霜。这是比喻,不说白发似秋霜,说成镜 里看到秋霜,这样用是隐喻,显得灵活。王琦评: “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 字字皆成妙义。洵非仙才,即能作此。”其实起句的奇,就在运用了“假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