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江上秋怀》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①,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②心自悲,潺湲③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于秋为烈。自宋玉《九辩》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呼号之后,诗文中悲秋之音不绝于耳。尽管李白也曾说过“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话,但随着心境的改变,他仍然难以摆脱强大的悲秋意识的影响。这首诗,便具体细微地展示了诗人在满目秋色之中的情感活动。
        前四句破题,点出处境、时令和诗人心情。它告诉人们:诗人已无意于浪迹天涯的远游,他回到了昔日呆过的山林之中,披散头发,与自然为伴,过上了隐逸生活。至于“谢远游”的原因,诗中虽未明讲,但联系到诗人一生的遭遇来看,是不难明白的。试想,在“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社会里,诗人志大难展,所如不合,饱经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哪还有心思再去为求仕而四处奔波呢?心境如此,秋天又到,但闻满山的寒蝉鸣叫于枯败的桑树之间,充满了悲凉飒衰的气氛,愈发增强了诗人满腹的愁绪。短短四句诗,既勾勒出诗人的自我形象,又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为下文写秋定下了苍凉的基调。
        “朔雁”以下六句从不同方面描状寒秋的景色和气象。从北到南,一“别”一“辞”,先借雁和燕的迁徙表明季节的寒冷;“飒飒”、“茫茫”,一“卷”一“萦”,更借风沙和浓雾显示自然界的混茫和苍凉;“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不失为淡远的秋景图,然与上四句合看,则淡远之中透露出浓郁的凄寒气息,进一步加重了整个空间的悲凉氛围。
        暮色苍茫之中,面对如此景象,本已郁郁寡欢的诗人怎能不“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呢?杜蘅、兰草,屈原以来多用以象征美好事物。如今说“蘅兰方萧瑟”,不仅写自然花草的枯萎,而且隐指诗人理想的破灭。这是双重的压抑和刺激!在这压抑和刺激下,结句“长叹令人愁”的感喟便愈发来得真切而沉重了。
        这首诗篇幅不长,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满纸秋气,迎面扑来,令人悲感无极;而诗人的感喟,又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加深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