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2022-07-09 可可诗词网-韦应物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韦应物 (737—约792)任滁州 (今安徽滁县) 剌史时,漫游城西西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独怜” (特别喜爱) 贯穿全篇,勾画出一幅充满了大自然生命活力的荒郊野渡景色。“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的前半首画出一条涧流,岸边长满碧草,上面有浓密的林荫覆盖,黄鹂在树林深处啼啭。境界幽静,寂中有音。下半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画出了近景: 一个野外渡口,时近傍晚,无人求渡,寂无人影。春天本是涨潮时候,因为刚下过一场春雨,涧中潮水涨得更满,流得更急,系在渡口的小船,在潮水中自动横转,自在浮泊,景象十分寂静、悠闲。但“春潮带雨”又富于春天的蓬勃生机。一个“急”字,给人以音响,使人如闻雨声、潮声。
    诗人并没有作更多的抒情,他只是描绘幽美动人的自然景物,而他那种闲淡高雅的情趣却从画面中自然流露而出。全诗语言朴素,风格秀朗,意境澹远。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 chú zhōu xī jiàn 》 
    《 滁  州   西 涧   》 
    .[ tánɡ ]. wéi yīnɡ wù.
    .[ 唐   ]. 韦  应   物.
    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ɡ , shànɡ yǒu huánɡ lí shēn shù mínɡ 。 
    独 怜   幽  草  涧   边   生    , 上    有  黄    鹂 深   树  鸣   。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 , yě dù wú rén zhōu zì hénɡ 。 
    春   潮   带  雨 晚  来  急 , 野 渡 无 人  舟   自 横   。 
  •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
    小草在河边寂寞地生长着,我不由地萌生了爱怜之意;
    树阴深处黄鹂 鸟的鸣叫却引不起我的注意。
    到了黄昏,滔滔的春潮伴随着潇潇春雨, 水势更急了;
    荒僻的渡口,看不到一个行人,只有小小的渡船自在地横泊 在水面上。
     
     
    【原诗今译】
    我独自喜爱幽幽的草儿在涧畔生长,
    黄莺儿在上头树叶深处溜溜地歌唱。
    向晚,春潮携着疏雨急匆匆地走来,
    郊外渡口无人只有斜着的舟儿晃荡。


    【译文】 那些默默地生长在溪涧边的小草,最使人爱怜,上边,黄莺在树叶丛中洋洋得意地歌唱。傍晚春天的潮水带着雨点,涨成了急流,郊野的渡口杳无人影,小船独自横泊在岸旁。
  • ①滁州:唐属淮南道,治清流县(今安徽省滁县)。西涧:俗称上马河,在滁州城西。涧,山间流水的沟。
    ②幽草:深草。一作芳草。
    ③深树:茂密幽深的树林。
    ④春潮:二三月间河水盛涨,称为春潮,俗称桃花汛。
  • 【集评】 宋·魏庆之:“入画。”(《诗人玉屑》卷三)
    明·敖英:“沉密中寓意闲雅,如独坐看山,澹然忘归。谢公(榭枋得)曲意取譬,何必乃尔。”(《唐诗绝句类选》)
    明·吴逸一:“野兴错综,故自胜绝。”(《唐诗正声》)
    清·王士祯:“宋赵章泉、韩涧泉选唐诗绝句,其评注多迂腐穿凿。如韦苏州一首‘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以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按此谢枋得之说,见《唐诗绝句注解》),以此论诗,岂复有风雅耶!”(《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
    清·黄叔灿:“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图画。”(《唐诗笺注》)
    清·李瑛:“神韵古澹。”(《诗法简易录》卷十四)
    清·宋顾乐:“写景清切,悠然意远,绝唱也。”(《唐人万首绝句选》)

    【点评】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写春游上马河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情抒怀,荒凉情调中,却没有悲颓气氛,展现了一种恬淡潇洒闲逸的意境,极富画意。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的七绝山水名篇,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人绝句中的精品之一。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滁州”, 即今安徽滁县, “西涧”, 在滁县城西, 俗名上马河, 约于宋时淤塞。韦应物在任期间常去西涧一带玩赏、吟咏, 对此处的山水有浓厚的兴趣。
     
         诗写春游西涧和暮雨野渡所见, 诗人通过对一些平常景物的信手点染, 成就了一幅意境深幽的风景画, 从而表现了大自然的真、善、美,亦体现了诗人闲适、雅淡的情操和善于从大自然的真朴中发现常人难以体察出的情趣的审美能力。风格真而不朴, 华而不绮, 值得细细玩味。
     
          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春日岸边的幽静景致:春草茂密铺地,上有浓密的树荫覆盖,树叶深处黄鹂鸟在啭鸣歌唱。所表现的对象都是信目可见的,但一经过诗人的点染,就出现了一幅不同凡俗的有韵之画,从中我们看到了绿色,这春之讯息和生命力的象征;听见了鸟鸣,这春天的美妙插曲,于是感到了春日大自然的一片生机盎然。“独怜”二字,表明了诗人对涧边幽草的偏爱之情,亦寄寓着诗人安贫守节、甘自寂寞的怀抱。韦应物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平日唯与顾况、刘长卿、皎然之俦酬唱往来。更有雅爱山水的情趣,作为诗篇,闲淡简远, 人比之陶渊明, 有“陶韦”之称。诗中 “独怜”云云, 正是诗人这种恬淡胸襟的自然流露。“幽”字,见出了涧谷寂寂,青草萋萋之情状,同时也见出诗人所至之处幽僻,人迹罕至,这就为画面添加了几许悄静之色。这是写静。而“鸣”字,打破了画面的平静,使景物表现范围扩展,诗人把视线引向上方,这就引出了“深”字,借便又状写了林木的茂密阴翳。同时,“鸣”字亦是“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手法之运用,以黄莺的鸣啭来衬托涧谷的静寂旷空,对开首一句所描绘的“独”、“幽”境界作了进一步的渲染。这是写动。如此, 上下两句,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使画面景物具有立体感,更其富于生机,写出了春日大自然的风貌, 一片春意,娟好媚人。
     
            后两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春雨夜来时荒郊渡口之风韵: 春日黄昏, 大雨滂来, 河水急涨, 荒野里的渡口无人过往, 一叶小舟随着潮水之拍击颠簸晃荡。著一“急”字, 描绘出了骤雨狂潮之情状,间接地传递出了雨打潮拍的密而重的音响效果,同时亦反衬出了渡口“无人”之静。着一“横”字,则形象地表现了孤舟凭任雨击潮打自在浮泊、悠然漠然的情貌。如果说前两句主要以静来突出景物之 “幽”的特点,那么后两句则以动来突出之。这两句使景物画面从寂静的碧草深林扩展到岸边渡头,所描绘的喧响的急雨、晚潮以及横卧水上腾闹不已的孤舟使画面出现了强烈的动感,使全诗之节奏由缓而变急。但就美学效果而言,仍是突出了 “幽”的特点,所描写的对象的喧腾、急促并没有破坏诗中所极力要表现的幽寂意境,反而使这一意境更加深厚、含浑,更富于力度和立体感。
     
         诗的最后一句特意标出 “无人”,与开首一句中之 “幽”一样,是构成本诗空寥、静寂之意境的关键。但这一意境的特征仅仅是深邃幽僻,而绝对没有 “死”的气氛。它尽管幽深,但仍然生机勃勃,横溢着生命的意趣,因为诗人描写的毕竟是春天,毕竟热爱自然山水。所以,那茂草密树,那婉转鸟语,那知时春雨,那急湍的涧流,那闲适的小舟, 无不充满了春之情意,无不体现着自然山水之气息,无不使人陶醉其间。由它们构成的境界是一个幽静恬淡中蕴涵着生趣的境界,诗人对这种境界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的选择,诗的境界无不照出了他追求宁静、闲适的心理。所以说, 诗中创造的一系列意象, 无不融铸进了诗人之人格。
     
          关于本诗之意蕴,前人有一种看法,认为其通篇比兴, 以独怜涧底幽草,无意树上黄鹂刺 “君子在下,小人在上”。元代的赵章泉、赵润泉二人选评唐诗绝句时即持此见。又 《升庵诗话》卷八亦认为: “韦苏州诗: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本于 《诗》 ‘汛彼柏舟’ 一句,其疏云: ‘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泛泛然俱流水中,喻仁人之不见用。’其余尚多类是。《三百篇》为后世诗人之祖, 信矣。”此类意见, 完全未出汉儒说《诗》之路子, 实于诗的美学原则完全隔绝。故清代 “神韵说”的立主王渔洋在《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中力驳比说,疾言: “以此论诗,岂复有风雅邪!”然而矫枉不免过正,否定汉儒式的迂腐穿凿妄解是对的,但也不必又偏颇至认为此诗了无诗人寄托。如前所言,诗人追求恬淡闲适,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之淡泊,羡观横舟之悠闲,故句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诗人的人格精神的。
     
            大文豪苏东坡先生说过“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的话。确实,此诗以其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如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般的意境,反映出了诗人超脱尘外的恬淡襟怀,以及自然含蓄、不雕琢的风格,深得后人的喜爱。《冷斋夜话》卷一所记载的关于此诗的一段趣话就是人们在喜爱之余所编创的一个故事:“王荣老尝观于官州,欲渡观江,七日风作不得济。父老曰:老䇦中必蓄宝物。此江神极灵,当献之,得济。’荣老顾无所有,惟玉尘尾,却以献之,风如故;又以端砚献之, 风愈作;又以宣包虎帐献之,皆不验。夜卧念曰:‘有黄鲁直草书扇头,题韦应物诗曰: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即取视之,傥恍之际,曰:‘我犹不识,鬼宁识之乎?’ 持以献之, 香火未收, 天水相照,如两境展对,南风徐来,帆一饷而济。予观江神必元祐迁客之鬼,不然何嗜之深邪。”虽系说部之语,然可以看出韦应物的这首七绝山水绝句在宋代受人喜爱之程度。
     
  •  
         韦应物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刺史。县城西郊有一幽静的山水胜地,即题中所谓“西涧”。案牍之暇,韦氏常来此处休憩玩赏,这首诗就写他游西涧时,目之所见,从写景中流露自己的情致。此诗写景清新如画,意致闲雅萧散。
     
          全诗共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诗人所见之近景。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上方茂密的树丛中黄鹂在悠然自得地啼鸣。此一联中,有芳草,有山涧,有深绿的树,有黄的鸟,山涧水声汩汩,黄鹂嘤嘤啼鸣,色泽鲜明,景物密集,声音悦耳,一切是那么浑然天成,自由自在,配合默契,又各得其所。三、四两句将视线向前推出: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细心赏玩,此两句与首两句相较,色调较为灰暗,景物亦颇疏朗,声音则散漫混浊,但并不觉有意安排的痕迹,只感一切本当如此。此一联与上一联颇得疏密明暗对照之妙,显得那么自然,使全诗产生一种如前所说的闲淡萧散的意致。具体地说,表现了诗人对野生之物的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因此全诗的首两个字“独怜”就不仅仅管领首句,而且管领全诗,意即以下所描写的一切都是诗人所特别怜爱的。不是这样么?你看:葱翠芳草,得山涧之庇,悄然而生;嘤嘤黄鹂,因深树之荫悠然而鸣;晚来春潮,趁飘雨之势,顷刻而涨;野渡孤舟,得无人之闲,默然自横。一切都是那么悠然自在,相依相生,不假外力,不受拘束,这难道不值得人为之心醉么?明乎此,则作者向往者为何,厌弃者为何,读者也就会心不远了。
     
       韦苏州: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宋人谓滁州西涧,春潮绝不能至,不知诗人遇兴遣词,大则须弥,小则芥子,宁此拘拘?痴人前,政自难说梦也。(胡应麟《诗薮》外篇卷四)
     
         起二句与下半无关。下半即景好句。元人谓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此辈难与言诗。(沈德潜《唐诗别裁》)
    一种笔墨,分明是一幅图画。(黄叔灿《唐诗笺注》)
     
  •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秋,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此诗作于这段时期。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
     
         诗的起首两句,看似在写春游西涧所看到的春天景物:一条山涧边的河水在静静地流淌,岸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树木郁郁葱葱,茂密的树枝间传来黄莺的婉转啼鸣。多么娴静,多么美丽的一幅春景图啊!然而,细细地品味,读者却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出诗人不平静的情怀。他为什么要独怜幽草,对小草寄寓那样的深情,而对惹人喜爱的黄莺似有冷漠?在这里,鸣叫的黄莺成了幽草的陪衬,两相对照,诗人的情怀已有显现。韦应物虽为朝廷命官,但几经沉浮,对仕宦生涯已渐感厌倦。百姓的疾苦,朝政的弊败,常困扰于胸怀,有志除弊,无力回天,诗人处于进退维谷之间,因而借怜幽草而抒情怀。幽草很自然使人想到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情操,对其“独怜”,诗人洁身自爱的高雅品格和对山林闲逸生活的向往,不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吗?
     
         诗的后两句,把读者的视线从恬静的春景中带入到雨中的动的景物之中,其韵味更为浓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诗,诗人采用了层层加入的方法,将荒山渡口在春雨中的情景写活了。春潮原本来势就大,加上“带雨”,潮水自然就更为迅猛,再加上诗人用“晚”来渲染、烘托气氛,这就更使人感到水势之“急” 了。这里的“晚”字,既可以看做是实写,表明春潮涨水,天降雨水的时间,又可以领会是虚写,是为了使人更真切地体验出潮水奔流而描绘出的一种意境。春潮、春雨、晚,层层加入,虽仅几字,诗境便全呈现出来了。在这样的天气里,渡口的情景怎样呢?不但没有一个要渡河的人,就连船家也不见了,只有孤零零的渡船被湍急的潮水冲得横在那里。这两句诗将雨中山野渡口的景色写得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联系到首句诗人对幽草的忧怜,我们似乎也能体味出诗中隐含着诗人的忧郁之情。无人问津的野渡的情景,不正是诗人当时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吗?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为抒情,诗人技法高超,寥寥28字,便将自己恬淡的胸怀和高雅的情趣通过美丽的春景十分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不着痕迹,耐人寻味。实为山水诗中的上乘之作。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