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大丈夫精神

2023-07-26 可可诗词网-名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鉴赏】 就男子与女子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言,男子往往会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期望,从古至今,人们也一直比较关注男性在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品格塑造方面的问题。人们常常用男子汉、大丈夫一类的词来褒扬男子,那么,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是应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人是真正的“男子汉”,还是应该从道德的层面理解,认为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这段对话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从两人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景春是从功利的角度来定位“大丈夫”的,他认为真正的男人应该要像公孙衍、张仪这些纵横家一样,叱咤风云,威震一时。公孙衍曾佩带五国相印,风光一时,而张仪提倡连横,终助秦王一统天下。在历史舞台上,这些纵横家们曾经都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当时的社会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上刻下了自己深深的烙印。景春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各种光环和荣耀,因此也去学习纵横之术,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可事实上,这些人的品行历来为士大夫们所怀疑和诟病,认为他们言而无信,没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底线。孟子就打心底里轻视公孙衍和张仪这些人,认为他们只知道一味顺从和迎合君主的喜好,左右周旋,就像妇女顺从自己丈夫一样,以顺从为最大的原则,没有人格和操守可言,属于仆妾之臣。孟子一向重视德行、仁义,要求内修圣王之道,外行圣王之事,不言私利,私誉,所以他不赞同景春的观点。他在讥讽张仪之徒后,从正面赋予了“大丈夫”崇高的品质和社会使命意识。“居天下之广居”就是有仁德,“立天下之正位”就是有礼节,“行天下之大道”就是有义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就是他高调宣扬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即穷达有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持有的为人原则。其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讲的是人世前的修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两句,讲的是入世时的人生际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讲的是入世后的处事原则。三者前后一贯,内外相连,修身养气是基础,行为处事是表现,既有个人德行的要求,也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它们共同构成了大丈夫精神培养的整个过程。在孟子看来,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时代要求的不同,其内涵也各有侧重。唐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朝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魄力。但无论如何演变,大丈夫精神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却一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核,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