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讲解
  • 一三○、群言

    1. 众篇 制诗缉颂,斧藻群言。 ( 《原道》) 夫诠叙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 ( 《序志》) 按旧题孔安国《尚书序》: “博考经籍,摭采群言。”孔颖达疏: “经籍,五经是也;群言,子史是也。”蔡邕《释诲》: “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群言原指除经书以外的诸...

    一二九、鸿笔

    大手笔 诵德铭勋,乃鸿笔耳。 ( 《封禅》) 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 ( 《熔裁》) 按《论衡·治颂篇》: “无鸿笔之论,不免庸人之名。” 又“鸿笔之奋,盖斯时也。” 鸿笔即大手笔,是文笔的美称。...

    一二八、附会

    1. 附辞会义,即密切结合内容来安排文辞,把文章会合成一个整体 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 《附会》) 以此而观,则知附会巧拙,相去远哉。 ( 《附会》) 按《三国志·魏志·王弼传》裴松之注谓王弼论道: “附会文辞,不...

    一二七、夸饰

    夸张性的修饰 苟驰夸饰,鬻声钓世。 ( 《情采》) 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 ( 《夸饰》) 按《吕氏春秋·下贤》: “富有天下而不骋夸。” 高诱注: “夸,诧而自大也。” 《周礼·地官·封人》: “凡祭祀饰其中牲”。饰,修饰。二者联词,意为夸张性的修饰。 刘勰认为...

    一二六、悦泽

    美润光泽 又陆云自称往日论文,先辞而后情,尚势而不取悦泽。 ( 《定势》) 按汉焦延寿《易林·讼之师》: “凫得水没,喜笑自啄,毛羽悦泽。” 是光润悦目意。陆云用于文论,引申为文章文采美润。陆云 《与兄平原书》:“久不作文,多不悦泽。兄为小润色之,可成佳物...

    一二五、玉屑

    美好的文辞 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 ( 《时序》) 按 《论衡·书解》: “玉屑满箧,不成为宝。” 后以玉屑喻美好的言辞。...

    一二四、节文

    1. 声音文采 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 《定势》) 按《尔雅·释乐》: “和乐谓之节。” 节,指节奏音韵,文指文采。节文即声韵文采。 2. 品节文章 读诔定谥,其节文大矣。 ( 《诔碑》) 若夫尊贵差序,则肃以节文。 ( 《书记》) 按《孟子·离娄上》: “礼之实,节...

    一二三、含章

    1. 内在的美 文帝以贰离含章。( 《时序》) 是以养心秉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 《神思》) 按《易·坤·六三》: “含章可贞。” 王弼注: “含美而可正,故曰含章可贞也。” 孔颖达疏: “章,美也。” 所以凡内含美德就叫含章。地有山川之美,可称含...

    一二二、符采

    作品的内在文采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 《原道》) 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 《风骨》) 按左思 《蜀都赋》: “符采彪炳。” 善注: “符采,玉之横文也。” 文章的内在文采 (如义理之类),和外现的辞采有微别。刘勰认为文章应具有内在的美。...

    一二一、雕龙

    喻辞令修炼得文采纷披 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 ( 《时序》) 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 《序志》) 按《史记·孟荀列传》: “故齐人颂曰: 谈天衍,雕龙奭。” 集解: “刘向《别录》 曰: ‘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 “雕龙” 一词指文...

    一四一、定墨

    起草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 ( 《神思》) 按《礼记·玉藻》: “卜人定龟,史定墨”。郑注: “视兆坼也”。“定墨”原指看龟甲上烧的裂纹,后借指下笔。刘勰用于文论,是起草的意思。...

    一四○、矫揉

    整理删剪 蹊要所司, 职在熔裁, 括情理, 矫揉文采也。 ( 《熔裁》) 按《易·说卦》 “坎为矫輮。” 疏: “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輮。”輮又作揉,矫揉是工匠工艺,引申为文辞上的整理删汰。...

    一三八、规矩

    1. 标准 文成规矩,思合符契。 ( 《征圣》) 按《孟子·告子上》: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规是工匠画圆形的器具,矩是画方形的器具。刘勰借喻经文是写作的标准。 2. 揣摩、经营 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 《神思》) 按刘勰用工匠的工艺喻创作上的...

    一三七、术

    1. (文学上的) 道理、方法 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 《熔裁》) 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莫肯研术。 ( 《总术》) 按 《说文》: “术,邑中道也。” 引申为道理、方法,刘勰的“术”,主要指文学构思、文学表现,乃至文学批评的道理、方...

    一三六、观

    1. 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 《知音》) 按刘劭 《人物志·八观篇》 谈品鉴人物的方法,说 “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长可知也”。刘勰将品人之 “观” 用于品文,指分析文学作品的具体方法。历来的注家多将 《知音》 的 “六观” 释...

    一三五、新声

    新鲜的文辞 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 《明诗》) 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 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 ( 《通变》) 按《韩非子·十遇》: “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 新声原是音乐上创制新的曲调之称,后用于文学,指作品内容和形式方面与新时代紧密结合而不摹拟古...

    一三四、故实

    旧例 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 ( 《议对》) 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 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 ( 《通变》) 按《国语·周语上》: “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 韦昭注:“故实,故事之是者。” 故实原指足以效法借鉴的旧事,刘勰用于文论,则指“文...

    一三三、因革

    继承和革新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 《明诗》) 参伍因革,通变之数耳。 ( 《通变》) 按《论语·为政》: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因,沿袭。《易·革》,“象曰: 泽中有火,革。” 孔颖达疏: “火在泽中,二性相违,必相改变,故为革象也。” 革,改变。《法言...

    一三二、通变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 ( 《议对》) 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 ( 《通变》) 按《易·系辞上》: “通变之谓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周易·系辞》 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说明了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规...

    一三一、致

    1. 极点 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 《宗经》) 王褒构采,以密巧为致。 ( 《才略》) 按《礼·礼器》: “有放而不致也。” 疏: “致,极也。” 致是极点。 2. 意态、情趣、韵味 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 ( 《杂文》) 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 (...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