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诗《行行重行行》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古典诗词札丛 https://www.kekeshici.com

        

行行重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十九首》最初 见于梁萧统的《文选》,原来是汇集起来的一批汉代五言诗,并非 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可是后世却把它们看成带有整体性的组诗 了。尽管我们今天已不再把《十九首》看成一个整体,但作为汉 代五言诗的代表作,它们毕竟还是有共性的。我曾在一篇题为 《说汉诗》的旧文里,对《十九首》作了一点概括性的介绍,现在转 录在下面:
        像《古诗十九首》这类诗,恐怕比乐府诗要多一点人工 的苦心了。诗中的想象不复是儿戏似的逸趣横生,而是澄 澈的人生的观照。里面的描写不复是“渐近自然”的天真活 泼,而是坦率的心灵的倾诉。换言之,它不再富有那么多的 趣味性和幽默感,却把“载道”的成分加强了。……另外, 深、厚、周密、完整,种种人为的工力在汉代五言诗中也比乐 府诗加多了,虽然看上去有些作品比乐府还显得素朴。再 有,它的应用范围也较乐府诗更为宽广,不仅是唱的岔曲, 讲的评书,好玩动听的故事;而是读书人(从寒士清流到官 僚贵族,总之是知识阶级)用来抒情、泄愤、发议论、讲道理 的工具了,更其日用伦常化了。
        ……我只能如此笼统地说明汉诗的大概,不,毋宁说最 早的五言诗的大概。它是诗之祖,诗之源,诗之原料。固 然,在它上面还有《诗》与《骚》,但那好比是矿山,而五言诗 则是已经开采出来的东西,虽然它还有待于雕琢。然而这 毕竟是宇宙间一大秘密,到汉代才开始被人发现。“巧夺天 工”固然很难,而“渐近自然”却尤为不易。我们之所以不能 忘情于汉代五言诗,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这些话,或者有助于读者对汉代五言诗的理解。下面我们 就对《行行重行行》作一些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诗中抒情主人公所思念的是一个天涯 游子。我觉得这诗有个特定条件,就是那个游子对思妇说来并 非毫无消息。这从诗的开头结尾可以得到证明。开头说“行行 重行行”,又说“相去万余里”,可见对游子的具体情况虽不详细 了解,可是知道他越走越远,而且久无归期。这比干脆没有消息 更令人伤心。诗的最后一句说:“努力加餐饭。”这是慰勉对方的 话。我们参考一下《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结尾:“长跪读素 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以彼例此,可见主人 公对于所思念者的动静或多或少还是知道一点的,而并非一无 所知。全诗的感情、设想以及措辞的语气等,都与这一特定条件 有关。而这首诗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相思离别之作,其细微的差 异也正在这里。
        古诗在一首之中允许换韵。而换韵处往往也正是划分段落 的地方。这首诗共十六句,八句一韵,正好分成两大段。前一段 细腻地刻画出两地离别之苦,后一段更在前一段的基调上执着 地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最后以撇开自己、慰勉离人作结,在温 柔敦厚的语气中饱含着酸辛的悲怨之情。这不仅体现了汉代五 言诗的特点,也从而看出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风貌。
        “行行重行行”,表示两层意思,一是空间距离越来越远,二 是时间距离越来越长。“与君生别离”是追叙分手时情景,“生别 离”等于说活生生地离开了。《楚辞·九歌》有“悲莫悲兮生别离” 的话,所以朱自清先生认为这句是用典,而且还暗示给读者以 “悲莫悲兮”的意思,接下去从“相去万余里”到“会面安可知”,这 四句全是从《诗经·蒹葭》一篇化出来的。“各在天一涯”就是《蒹 葭》里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道路阻且长”更是直接用了 《蒹葭》中“遡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句子。朱自清先生说,它“暗 示‘从之’不得的意思。”这就是中国传统诗歌用典的特定效果。 朱先生说:“借着引用的成辞的上下文,补充未申明的含义;读者 若能知道所引用的全句以至全篇,便可从联想领会得这种含意。 这样,诗句就增厚了力量。这所谓词短意长;以技巧而论,是很 经济的。典故的效用便在此。”这已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另外,这四句还显示了古典诗歌“回环复沓”的特点。因为 “相去万余里”是从两人相隔的距离来说,是从中间说的;“各在 天一涯”则是分开从两头说;“道路阻且长”又从中间加深一层 说,意思是不但相隔遥远而且路上十分难走;“会面安可知”再从 两头加深一层说,意思说对方见面的机会实在太渺茫了。其实 这都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措辞不同而已。下文的 “衣带日已缓”是说人渐渐瘦了,“思君令人老”是说人老得快,用 意也是重复的。这种“回环复沓”的特点,从《诗经》、《楚辞》以来 就有了。但《诗经》的“回环复沓”,大都体现在句子形式上,比如 《桃夭》一首,一连三首的开头都用的是“桃之夭夭”这一句话; 《伐檀》一首,“坎坎伐檀”、“坎坎伐辐”、“坎坎伐轮”,句型也都 一样。《离骚》的三大段,尽管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而中心思想却 始终没有变化。从先秦发展到两汉,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成熟, 这一首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接下去“胡马依北风”两句用的是比兴手法。禽兽尚且留恋 乡土,何况有思想感情的人呢?言下之意是说,我所想念的人为 什么总不回家呢?过去人们讲这两句,只强调北方的马和南方 的鸟这一层意思。但我认为,这里还可以再挖掘一层更深的意 思。那就是,由于胡马离开了北方,它才“依北风”;由于越鸟离 开了南方,它才“巢南枝”。可见这两个比兴句是暗示出离乡背 井的游子应该早点归来才是;而他竟然至今没有回来,恐怕就是 由于“浮云蔽白日”的缘故了。诗人把这两句安放在两大段中间 过渡的地方,我以为是匠心独运的。这就是朱自清先生说的: “这里似是断处,实是连处。”然而这层意思并没有立即点破,从 第二段开头,诗人却把笔锋转到主人公对游子思念之殷切上面, 这就是后来人讲唐宋词时所说的“婉约”。但“婉约”和“切直”是 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没有“切直”,也显不出“婉约”的好处。第二 段的八句,是把对方(即游子)和自己(即思妇)交叉着来写的。 “相去日已远”指对方,“衣带日已缓”指自己,前一句切直,后一 句婉约。我们可以把后一句同柳永词作一比较。柳词说:“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说写得更为具体,却比这儿的 一句显得切直多了。而这里“衣带日已缓”则写得十分含蓄委 婉,这就是“婉约”。接下去“浮云蔽白日”两句,是就对方说,点 出游子可能另有所欢,仿佛白日被浮云所掩蔽。“浮云”句用陆 贾《新语》的典故,所谓“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但古人 也常以“日”、“月”比喻男人或丈夫,所以这个比喻完全可以解释 为游子另有所欢,因而受到迷惑,再不顾自己的家了。可是诗人 用的是比兴手法,读起来还是比较婉约的,而底下一句“游子不 顾返”才写得比较切直,接着又从自己方面说。“思君令人老”是 从《诗经·小弁》“惟忧用老”一句化出来的,人本不老,由于相思 情切才显得老,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忧”字。而下一句“岁月忽已 晚”却语含双关。一年之尾是“岁晚”,一生之尾也是“岁晚”,以 人生而论,一生又能有多少个年尾呢?所以这一句既指一年将 过,也暗指自己的年华易逝。所以这两句诗是饱含着无限忧伤 的。最后两句,先说自己,再说游子。“弃捐”有两种解释,一是 指自己被抛弃,二是说相思无益,自己把这些都撇开不管。我们 从后来曹植的诗中找到“弃置莫复陈”,从刘琨的诗中找到“弃置 勿重(阳平)陈”一类的句子,都与“弃捐勿复道”的句意相同,所 以还是后一种讲法更合情理。余冠英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选》中 解释这两句说:“最后表示什么都撇开不谈,只希望在外的人自 家保重。”讲得明顺确切。而从全诗来看,诗人自始至终都写得 比较含蓄深沉,并没有剑拔弩张的决绝之辞,所以最后两句也应 如此解释,才显得同整首诗和谐一致。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