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柏(二)”·通假字

    通“拍”,拍搏。 战国楚屈原《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汉王逸注:“柏,搏壁也。……柏,一作‘拍’。”宋洪兴祖补注:“柏,拍,并音博。”按:一曰“柏”与“箔”通,说见清戴震注。...

    “柏(一)”·通假字

    通“伯”,大。按:《释名·释车》:“柏车。伯,大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伯〕下:“凡为长者皆曰伯。故多假‘柏’为之。”又《木部》〔柏〕下:“柏,古多假借为‘伯仲’之‘伯’。” 《周礼·冬官考工记·车人》:“柏车,轂长一柯,其围二柯,其辐一柯。”疏...

    “柝(二)”·通假字

    通“拓”,开拓。按:柝,击柝(古代巡夜敲更)。按:“拆”与“拓”音同义通。 《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汉高诱注:“柝,开也。”汉王符《潜夫论·救边》:“武皇帝攘夷柝境而数千里。”汪继培笺:“柝,字亦借‘拓’...

    “柝(一)”·通假字

    通“坼”,燥裂。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医书《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所产...

    “柎(三)”·通假字

    通“跗”,足背;又特指花萼;又泛指器物足部。 《管子·地员》:“朱柎黄实。”注:“花足也。”《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渊有木焉,员(圆)葉而白柎,赤华而黑理。”晋郭璞注:“今江东人呼草木子房为柎,音府。一曰:柎,花下鄂(萼)。”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足...

    “柎(二)”·通假字

    1.通“弣”,弓把;弓把两侧贴附的骨片,用以增强弓体的弹性。 《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於挺臂中有柎焉,故剽。”汉郑玄注:“柎,侧骨。”疏:“柎,谓角弓於把处两畔有侧骨,骨坚强,所以与弓为力,故剽疾也。”又:“凡为弓,方其峻而高其柎。”唐贾公彦疏:“柎,...

    “柎(一)”·通假字

    通“坿(附)”,附著;涂注。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柎,叚(假)借为‘坿’。” 《仪礼·士冠礼》:“素积白屦,以魁柎之。”汉郑玄注:“魁,蜃蛤;柎,注也。”唐贾公彦疏:“以蛤灰涂注于上,使白色也。”按:清朱骏声谓借“柎”为“坿”,即“附”字。《周...

    “枹”·通假字

    通“桴”,鼓槌。按:枹,本义为丛生的灌木(说见《诗经·大雅·棫朴》毛传)。明焦竑《笔乘》六谓:“‘枹’、‘桴’古通用。” 《左传》成公二年:“(郤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楚辞》战国楚屈原《九歌·国殤》:“霾(埋)两轮兮縶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国语·...

    “柞(六)”·通假字

    通“斫”、“斮”,砍伐树木。 《诗经·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毛传:“除草曰芟,除木曰柞。”《周礼·秋官·柞氏》:“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凡攻木者,掌其政令。”汉马融《广成颂》:“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麓毕落,林衡戒田,焚莱柞木。”《文...

    “柞(四)”·通假字

    通“笮”,铺在椽上瓦下的竹席。 《急就篇》第十三章:“板柞所产谷口斜。”唐颜师古注:“板谓木瓦也;柞,屋栈也,亦谓之箦。”王应麟补注:“柞,一作‘笮’。”...

    “柞(三)”·通假字

    通“窄”,狭窄。按:柞,《集韵》侧格切,入声,陌韵;今音“ze”。 《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轂小而长,则柞。”注:“郑司农云:‘柞’,读为‘迫唶’之‘唶’,谓辐间柞狭也。”唐戎昱《成都元十八侍御》诗:“骅骢幸自能驰骤,何惜挥鞭过柞桥。”...

    “柞(二)”·通假字

    通“拃(zha)”,量词,指张开大拇指和食指两端间距离。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似这般好器械,一柞来铜钱,恰便以砍麻稭。”...

    “柞(一)”·通假字

    通“咋”,声大。 《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钟……侈则柞,弇则鬱。”注:“柞,读为‘咋咋然’之‘咋’,声大外也。”...

    “柂(三)”·通假字

    通“舵”,船舵。按:拖,《集韵》待可切,上声,哿韵;今音duo。 《文...

    “柂(二)”·通假字

    通“迤”,斜。 《墨子·经说(下)》:“木柂,景短大;木正,景长...

    “柂(一)”·通假字

    通“杝”,分开,离析。 宋林逋《送史殿省典封州》诗:“髭髮柂分白,旌旗瘁减红。”...

    “柍”·通假字

    通“央”,中央(中间)。 《汉书·扬雄传》载其《甘泉赋》:“列宿乃施於上荣兮,日月蠆经于柍桭。”唐颜师古注引服虔曰:“柍中央也;桭,屋梠也。”清王先谦《补注》引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三)》曰:“柍,当作‘央’……央桭,谓半檐也。”...

    “枳(四)”·通假字

    通“歧”,歧出。 《尔雅·释地》:“中有枳首蛇焉。”晋郭璞注:“歧头蛇也。或曰:今江东呼两头蛇。”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卵亦有双黄,双...

    “枳(三)”·通假字

    通“则”。按:杨树达《词诠》卷五:“枳,连词,则也。” 《逸周书·小开解》:“德枳维大人,大小枳维公,公枳维卿,卿枳维大夫,大夫枳维士,君枳维国,国枳维都,都枳维邑,邑枳维家,家枳维欲无疆。”...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