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感通。 《尚书·说命(下)》:“格于皇天。”又《君奭》:“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文...
通“辂(lu)”,车辕上供牵挽的横木。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将左手推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吴则虞集释引清王念孙云:“格,即‘辂’字,谓柩车辕上横木所以属引者也。……作‘格’者借字耳。”《淮南子·人间训》:“羸弱服格於道,大人箕会於衢。...
1.通“落”,村落。按:格,《集韵》历各切,入声,铎韵;今音luo。 《史记·王温舒传》:“置伯格长,以牧司姦盗贼。”南朝宋裴骃《集解》:“徐广曰:‘一作落’。古村落字亦作‘格’。街陌屯落皆设督长也。” 2.通“落”,零落。 《淮南子·时则训》:“(夏)行冬令,格...
通“烙”,古代酷刑。 《吕氏春秋·道理》:“糟上酒池,肉圃为格。”汉高诱注:“格以铜为之,布火其下,以人置上,人烂堕火而死。”(即“炮烙之刑”。)清朱骏声谓此“格”为“烙”之通假字。...
1.通“垎”,土质乾而板结,坚硬;喻指强悍。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部》:“格,亦有借为‘扞垎’字者。” 《管子·地员》:“五粟之土,乾而不格。”郭沫若等集校引陈奂曰:“格,当读如‘垎’。”《史记·李斯列传》:“故韩子曰:‘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格虏’者何...
通“庄”,赌博的庄家。 元关汉卿《谢天香》三折:“我可便做桩儿三个五,你今日这般输,说甚的。”...
通“窒”。 《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鍾泰《庄子发微》:“‘桎’与‘窒’通,谓塞也,滞也。”马叙伦义证:“桎,借为‘窒’。《说文》曰:‘窒,塞也。’”...
通“通”,通达。 《汉书·礼乐志》:“桐生茂豫,靡有所诎。”唐颜师古注:“‘桐’读为‘通’。茂豫,美盛而光悦也。言草木皆通达而生,美悦光泽,各无所诎,皆中遂也。”汉史晨後碑:“桐车马於渎上。”...
1.通“侗”、“僮”、“童”,儿童。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桐,叚(假)借为‘僮’(童)。” 《汉书·礼乐志》:“桐生茂豫,靡有所诎。”王先谦《补注》:“刘攽曰:‘桐,幼稚也。’扬子云:‘师哉师哉,桐子之命。’”沈钦韩引《法言·学行篇》注:“桐,...
通“覈”,真实;查核,核实。按:“核”的本义为果核,而“覈”的本义是考察以求其实。 《庄子·人间世》:“刻核太甚。”《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言其录事实。”(事实,事情真实。)又《刑法志》:...
通“荄”,草根。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核,叚(假)借为‘荄’。”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以八月入,其卦曰《归妹》,言雷复归,入地则孕毓根核,保藏蛰虫,避盛阴之害。”注:“‘毓’字与‘育’同。‘核’亦‘荄’字也。草根曰荄,音荄。”唐颜...
通“”、“骹”,器物之脚。 《仪礼·士昏礼》:“主人拂几授校。”汉郑玄注:“校,几足。”《礼记·祭统》:“夫人荐豆执校。”郑玄注:“校,中央直者也。”唐孔颖达疏:“校,谓豆之中央直者,夫人荐豆之时,手就此校。”汉王充《论衡·实知》:“偏颇不纯,踦校不具。...
1.通“较”,较量;比较;计较。 《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宋朱熹集注:“校,计校也。”《孟子·滕文公(上)》:“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战国策·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楚黄歇使秦,说昭公曰:“王...
1.通“恔”,满意,喜悦愉快。 《墨子·经说(下)》:“所欲相不传,意若未校。”清孙诒让间诂引清张惠言曰:“校,悦也。”《荀子,礼论》:“凡礼,始乎棁(脱),成乎文,终乎悦校。”清王先谦集解引清郝懿行曰:“校,当作‘恔’。恔者,快也。” 2.通“效”,效法,摹仿。按...
1.通“佼”、“姣”,轻侮。 《管子·牧民》:“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闻一多集校:“校,读为‘姣’。《广雅·释言》:‘姣,侮也。’通作‘佼’。” 2.通“绞”,拧;扭紧;牢。 《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 (擊)兵同强,举围欲细,细则校。”注:“郑司农(众)云:...
1.通“交”(参看《小尔雅·广言》)。 《列子·周穆王》:“幡校四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校’读作‘交’。” 2.通“交”,交战。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先皇帝与汴军校战,自始至终,马数蠆万,今有铁马三万五千,不能九州混一,是吾养卒练士将帅之...
1.通“留”。按:湖北江陵即三国时荆州,其城大北门为通往京都之门,官员升迁调职时皆出此门,送行官员在此折柳相赠,因“柳”、“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留念”之意,故称柳门,意谓留门。 2.通“瘤”,肿瘤。 《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
通“胝”,古代祭祀所用的牲體。 《仪礼·士虞礼》:“载犹进柢。”注:“柢,本也。今文‘柢’为‘胝’。”又《士丧礼》:“乃朼载两髀于两端,两肩亚、两胉亚,脊肺在於中,皆覆进柢执而俟。”汉郑玄注:“今文‘柢’皆为‘胝’。”又:“及执事执饌士盥举鼎人,西面北...
1.通“底”。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六)》:“圣人之言,亦有专指文辞而言,即稍知学问之人亦有推见其柢蕴者,不可以论文为文士之语而薄之也。” 2.通“抵”、“觝”,抵触。 《吕氏春秋·决胜》:“诸搏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讬於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通“迫”,迫近,逼近,贴近。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柏,叚(假)借为‘迫’。” 《周礼·春官·司几筵》:“其柏席用萑黼纯。”注引郑司农(众):“柏席,迫地之席。”《史记·河渠书》载汉武帝《瓠子歌》:“鱼沸郁兮柏冬日。”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徐...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