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明帝宇文毓于麟趾殿设立学校,召集公卿以下有文学者入内工作。麟趾殿学士的职责有:掌著述、校刊经史、考校图籍。王褒、萧撝、颜之仪等人都曾为麟趾殿学士。...
北齐武成帝颁行的均田令。河清三年(564),武成帝高湛颁布均田令,其主要内容是:(1)每丁(18岁至65岁)授露田80亩,妇人授露田40亩,奴婢依良人授露田;每丁授桑田20亩,为永业田;不宜种桑的地区,授麻田,授受同桑田法;耕牛一头,授露田60亩,限4头,(2)奴婢授田者,八品官...
北齐乡间行政组织。沿袭北魏三长制而成,在乡间设比邻、闾里、族党三级组织,以十家为比邻,五十家为闾里,百家为族党。这一基层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对乡间的控制和保障均田制的推行。...
北齐法律中规定的十条重罪,依次为: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这十条重罪不在八议论赎之列,也就是说,在执行刑罚时,不准以任何方式减轻或释免对这十种罪犯的惩罚。隋时,称这十罪为十恶。“十恶不赦”的封建刑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
北齐法典总称。北齐建立后,文宣帝高洋命大臣封述、封...
又称“大律”,北周法典总称。北周建立后,廷尉卿赵肃、裴政修订律令。武帝宇文邕保定三年(563),律成颁行,共25篇,与北魏律大同小异,新增篇目有“祀享,朝会、市廛(chan)”三篇。该律内容杂乱,没有什么建树。...
参见“御伯中大夫”条。...
北周职官名称。北周中央官制仿《周礼》六官制建制,天官府下设御伯署,设有御伯中大夫二人,品级为正五命,侍从皇帝,职掌诏命,相当于三省制中侍中之任。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四年(564),改御伯为纳言,御伯中大夫也就转为纳言中大夫。...
北周官职名称。北周中央机构仿《周礼》六官制建制,天官府下设御正署,设有御正中大夫、小御正下大夫,侍从皇帝,参与机密。明帝宇文毓时,另设御正上大夫,为前两职的直接上司,又称大御正,员额四人,品级为正六命。首任御正上大夫者是申徽。...
职官名称。北周明帝宇文毓于武成元年(559)改“都督诸州军事”官为“总管”,职权与都督诸州军事相同,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隋朝以后沿用这一官职,但职权逐渐有变化。...
北周中央职官制度的总称。形成于西魏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认为汉魏官制繁冗,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统治力量,他采纳关陇地区汉族大地主代表人物苏绰的建议,仿照《周礼》六官制度建立中央政府机构。六官指六个管理政务的官府,即天官冢宰府、地官司徒府、春...
有两种含义:(1)官名。北魏道武帝天赐四年(407)设置,为皇帝的侍从。南朝也有此官名。(2)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改称府兵军士为“侍官”。后来隋炀帝又改称“卫士”。...
北周军事组织中名称。北周沿用西魏之府兵制,改称府兵军士为“侍官”,并设左右武贲率掌武贲之士,左右旅贲率掌旅贲之士,左右射声率掌射声之士,左右骁骑率掌骁骑之士,左右羽林率掌羽林之士,左右游击率掌游击之士,称六率。六率之兵由左右武伯分别统率,为宫廷的卫...
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军事制度。西魏建立之初,民贫兵弱,势力比不上东魏。因而,西魏政权的操纵者宇文泰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在军事上的改革就是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府兵制。从大统八年(542)起,宇文泰仿《周礼》所说六军之制,把西魏五万鲜卑禁旅军改建...
西魏颁行的著名诏书。西魏建立之初,国弱民贫,势力比不上东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宇文泰任用汉族士人苏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统七年(541),苏绰把汉族统治阶级的经验总结为六条,上奏后作为诏书颁行,时称“六条诏书”。据《周书·苏绰传》,这六条是:(1)“先治心...
东魏法典名称。“麟趾”是东魏都城邺(今河北磁县南)一宫殿名。“格”源出皇帝之制诏。孝静帝元善见命群臣于麟趾阁议定新制,新制有四卷,于兴和三年(541)十月颁行。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550),修定麟趾格,《北史·窦瑷传》称修定后的麟趾格为麟趾新制,与律令...
西魏法典称呼。“大统”是文帝元宝炬的年号(535—551)。“式”由前代“故事”、“科”、“品式”演变而来。大统元年(535),文帝命有司“斟酌今古通变,可以益时者”,得二十四条之制。七年(541),又下十二条制。十年(544),由尚书苏绰总纂成三十六条,颁行全国。已...
北魏孝庄帝授予大将尔朱荣的官号。尔朱荣是北秀容(今山西朔县北)人,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而为大都督。武泰元年(528),在河内(今河南沁阳)拥立元子攸为帝(孝庄帝),因功为大将军、太原王。随后,于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发动政变,围杀王公大臣两千余人。接着,挥师进驻...
北魏、东魏之际实行过的一种官吏选举制度。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519),由吏部尚书崔亮制定实施,选官的标准不是人才高下和人品好坏,而是年资的深浅,优先选择年资高者。停年格的实施是北魏自宣武帝元恪以来吏治日趋腐败的产物。到东魏元象元年(538),高澄代理吏部...
参见“北魏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