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学的创设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创设国子学,与太学并列,而地位高于太学。国子学是根据《周礼》“国之贵族子弟国子......
县
县设知县一人,正七品。其属有典史,有税课司大使副使,有仓库司大使副使;县丞主簿因事增减,事简不设,事情繁杂......
魏晋经学
东汉末,经董卓之乱,博士流散,魏初重建太学之时,经学虽退居次要地位,仍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时的经学特点......
道
清朝末年的地方行政区划是22个省,省下又分若干道,分述于下: 直隶......
魏晋玄学
是结合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学说,是这时期的支配思想。玄是深奥、玄妙的意思。儒家的《易经》、道家的《老子》......
将军辖区
清代将军大体分为五类:①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之一。初制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改为从一品。全国共设13......
分科教授制度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征召庐山处士雷次宗到京师开设儒学馆于北郊鸡笼山,聚徒讲学,有门徒百余人;第......
办事大臣辖区
清代设于新疆天山南的官员叫办事大臣,驻叶尔羌、和阗(今和田)等地,掌理该地军政。另外,青海、西宁及西藏也......
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田”字古时作田、 、 、 形。从字形看,好像用沟、洫、阡......
北魏的汉化教育
北魏拓跋珪建国后,仿照汉朝的办法,提倡经学,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充当教授,生徒多时达3000人。孝文帝迁都洛......
郡国学校制度
魏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接受李沂、高允的建议,普遍设立郡国学校,其制度是,每郡设乡学一所,大郡设博士2人,......
籍田
周朝实行井田制,把土地和奴隶分给奴隶主贵族。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赶奴隶在所分得的田地里集体劳动。据《诗·......
私学、家庭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官学衰落,一些大学者、博士难于进太学讲坛,太学本身也是时断时续,于是出现了名儒......
爰田
即辕田,也称易田、田。指中国古代按休耕需要,隔一定时间分配一次土地。按《汉书·食货志》的说法是,在分配......
隋代的学校制度
隋初为革新政治,实行崇儒兴学的文化教育政策,重视学校的振兴和发展。隋文帝时,自京都至州县都设学校,还曾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