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太宗) 以过去的历史为镜,可以明白世间的兴废因果;以他人为镜,可以将自己行为的正邪得失看得一清二楚。(这是魏征死后,唐太宗的哀悼惋惜之辞。)...
(唐 太宗) 饥饿的人不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非常美味。口渴的人不论喝什么饮料,都觉得非常甘甜。意即人民在乱世之后,都渴望着和平安定。因此为政者在施行政治时,只需满足人民免于饥寒。(这是魏徵的意见,在唐太宗当国时果然实现。)...
(唐 太宗) 不要愚蠢得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太过精明地将任何事情,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引自张蕴古献给唐太宗的大宝箴一文)。...
(唐 太宗) 我希望做你的良臣,不希望做你的忠臣。所谓良臣即在太平盛世,与国君同心协力治理国家,受到众人的尊敬,与国君共享尊荣。所谓忠臣,即在乱世的时候,抱着视死如归的精神。魏徵说这句话用意,即在向唐太宗表示,他希望国家太平安乐。(这是秘书监魏...
(唐 太宗) 纵然建筑一座设有九重门的壮丽宫殿,但是最后自己所坐的地方,也只不过能够容膝而已。(引自张蕴古,献给唐太宗的大宝箴一文)。...
(唐 太宗) 如果国君自己先为伪诈,怎能责臣子以忠诚正直呢? (这是唐太宗所说的话) 有人劝谏唐太宗除去身边所有的小人,并提供他一个办法道:“陛下可先作出发怒之状,亲察周围的反应。如果对方依然保持刚直不阿的态度,则可以断定他是忠贞之士。如果对方立刻...
(唐 太宗) 西域地方的一个胡商得到一些非常珍贵的珠宝,他很怕这些珠宝会被别人抢走,便用刀把自己的身体刮开,而将珠宝藏于体内。如此一来,珠宝虽得以保全,但是他的生命却因此而不保。 这是唐太宗为警戒臣子,勿本末倒置,以免使自己丧失生命时所引用的一...
(唐 高祖) 遇到祸患时,如果应付方法得宜,有时也可转变为幸福。(这是李世民即后来之唐太宗,所说的话)...
(南北朝 齐) 指导百姓使其养成敦尚清廉的品格,建设一个不重视金钱的社会。 齐的太祖高皇帝(萧道成)经常说:假如能够让我治理国家,十年之内,我一定让人民养成节约廉洁的品德,使黄金变得像土块一样便宜,而将社会建设成一个不尚金钱的团体。”...
(南北朝 宋) 欲了解有关耕田种地方面的事情,应当询问负责耕作的下仆。欲了解有关纺纱织布方面的工作,则应当询问负责织布的婢女。(这是沈庆之劝告宋主的话) 宋国与魏国连年争战,互相侵伐。宋臣王玄谟劝宋主,发动大军征讨后魏。沈庆之劝谏宋主道:“有关耕...
(南北朝 宋) “袁粲”父子是宋的忠臣。“褚渊”是宋的叛臣。袁粲与褚渊同为明帝的大臣。明帝崩逝,太子即位,萧道成弑帝自立,袁粲欲诛萧道成,褚渊泄露其计划,结果袁粲父子为萧道成所杀。当时人得知这件事便作了一首歌,歌诵袁粲的忠勇壮烈,歌词为:“可...
(东晋 孝武帝) 得意忘形之状。 东晋宰相谢安派遣其弟谢石、其子谢玄,率兵抵御前秦符坚的入侵,结果晋军连战皆捷,所向披靡。当捷报传来时,谢安正与人弈棋,他看到捷报,心中虽然非常兴奋,但是脸上却未露出一丝欣喜之色,依旧非常平静的与朋友把棋下完。不...
(南北朝 宋) 为了一点微薄的俸禄,而俯首哈腰打躬作揖的听命于他人。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的时候,郡里派遣督垂至彭泽县视察。按理说,郡的长官莅临县衙时,县长应率领所有衙吏整冠束带参见他,但是陶渊明却不肯如此,叹息着说:“就为了这一点微薄的俸禄,要...
(东晋 成帝) 大丈夫所行所为必须光明磊落,如同日月一般皎洁,绝不肯做丝毫见不得人的行为。(这是自立为帝的后赵石勒,所说的话)...
(东晋 明帝) 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够习惯于劳苦的生活而已! 东晋刺史陶侃为地方官时,每天早上都将一百块砖,从屋内搬至屋外,傍晚又将这一百块砖,从屋外搬回屋内。有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我正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恢复中原的大事业,因此现在必须磨练自己,...
(东晋 明帝) 大禹是一位圣人,但是他却能爱惜每一寸光阴,因此我们平凡人,更应当爱惜每一分光阴。(这是陶侃所说的话)...
(西晋 惠帝) 由于貂的尾皮不够用,所以用狗尾皮补其不足之处。喻无用的小官充斥于政府中。泛言官爵之滥。 古代官吏的头冠上均饰有貂尾。晋惠帝时由于爵赏浮滥,连低级的衙役小吏,也都受封为爵,每逢参朝时,为数极众,故被人传为笑柄。 (参考) ……奴卒役厮...
(东晋 明帝) 长安近还是太阳近! 东晋元帝的幼子绍(即后来的明帝) 非常聪明,一天有一位使者从长安回来,元帝开玩笑地问绍:“你认为长安离此地近,还是太阳离此地近!”绍立刻答道:“我只听说过有人从长安来,却没有听说过有人从太阳来,所以当然长安比较近!...
(西晋 武帝) 一个国家如果外部长期保持着非常安态的状态,则其内部必然会产生危机,换言之,没有敌国,名患的国家往往都会灭亡。(这是晋朝学者,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所说的话)。...
(西晋 惠帝) 名教(德教)中自有其令人娱悦的境界,因此我们不应该再蔓生任何没有价值的欲望。(这是乐广所说的话) 所谓“名教”,名即名份,教即教化,故凡圣贤所言之伦常教化,均包括于其中。 魏晋时代清淡盛行,学者皆以旷达为美,置名教于不顾,甚至裸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