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三首·其二

2018-10-06 可可诗词网-白居易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忆江南》三首,第一首泛忆,写春景。这一首承前一首末句“能不忆江南”,选择杭州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感受最深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写。一是再现“山寺月中寻桂子”神话般的画面;一是实写“郡亭枕上看潮头”浙江潮的奇观。“山寺”、“月”、“桂”是静物,着一“寻”字,化静为动,以动视静,静者亦动,使得诗中有人,景中有情,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银涛滚滚,是动态,“枕上看”形似静态,而内心却并不平静。无论“寻桂子”、“看潮头”,就词人内心而言,既有对月中仙境的神往,又有对人生有限的喟叹,分明蕴含着对宇宙无穷的企慕和人世沧桑的感慨。由于受民歌的影响,笔调明快,情感炽烈,把握精粹之处,几笔涂抹,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的图画。结句悠悠情思,无限留恋,感人肺腑!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忆江南三首·其二》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 《 yì jiānɡ nán sān shǒu · qí èr 》 
    《 忆 江    南  三  首   · 其 二 》 
    .[ tánɡ ]. bái jū yì.
    .[ 唐   ]. 白  居 易.
    jiānɡ nán yì , zuì yì shì hánɡ zhōu 。 
    江    南  忆 , 最  忆 是  杭   州   。 
    shān sì yuè zhōnɡ xún ɡuì zǐ , jùn tínɡ zhěn shànɡ kàn cháo tóu , 
    山   寺 月  中    寻  桂  子 , 郡  亭   枕   上    看  潮   头  , 
    hé rì ɡènɡ chónɡ yóu ?
    何 日 更   重    游  ?
     
  • 《憶江南三首·其二》
    .[唐].白居易.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
     
    回忆江南漫游,
     
    最使人忆恋的是杭州。
     
    杭州景致最美的
     
    是中秋之夜到天竺山赏月,
     
    夜宿虚白亭在枕上观钱塘潮头。
     
    哦!不知何时还能重游?
     
  • 【注释】
    ①月中寻桂子: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有“宿因月桂落”句,自注云“天笠尝有月中桂子落。”

    又《东城桂三首》其一自注云“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秋中,有月桂子堕。”

    宋之问《灵隐寺》亦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本词中是中秋之夜到天竺山中赏月的意思。

    又见《南部新书》。郡亭:即杭州虚白亭。白居易《郡亭》诗有“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注释】
     
    ①山寺:指天竺、灵隐寺。传说曾有月中桂子飘落此地。

    ②郡亭:指当时杭州刺史府里的虚白亭。因杭州在唐代曾划作余杭郡,故称郡亭。潮头:指浙江潮。《杭州图经》:“海门潮所起处,望之有三山。”《钱塘候潮图》:“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
     
     
  • 【集评】 明·卓人月、徐士俊:“胸中有丘壑。”(《古今词统》 卷一)
     
    清·张宗:“《南部新书》:‘杭州灵隐山多桂树,僧曰月中桂也。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又《脞说》云:‘张君房为钱塘令,宿月轮山,寺僧报曰桂子下塔,遽登榻望之,纷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橚按香山《看潮》诗: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词林纪事》卷一)
     
    日本·近藤元粹:“蔼然之情可掬。”(日本青木嵩山堂《白乐天诗集》卷五)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白居易虽然认为诗歌应“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寄唐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颓靡文风,但他并没有将山水风物的描绘摒除于笔端,《暮江吟》、《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则以工于写景而著称。
     
    白居易在长庆年间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尽情享受了江南一带的大好风光,留下了不少写景抒情的好诗。《忆江南》三首作于开成三年(838),当时作者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居住在洛阳,是个67岁的老人了。
     
    词牌《忆江南》又名 《望江南》,源于民歌。《敦煌曲子词》就有描写爱情的 《望江南》。白居易依调作 《忆江南》词,《望江南》也就又作《忆江南》了。从 《望江南》到 《忆江南》,虽只一字之差,改不改却大不相同,“忆”突出了主题和中心内容。
     
    “江南忆”,忆江南。江南可忆之地甚多,但作者“最忆”的则是“杭州”。一个“最”字,充分表达了杭州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作者曾生活在杭州,陶醉于“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馀杭形胜》) 的优美景境中。然而荷花、松树,并不是作者最喜欢的杭州景色。作者对杭州最喜欢、最不能忘怀的则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山寺,指灵隐寺、天竺寺。灵隐寺在西湖西北方武林山下。自武林山绵亘而西,是天竺山,上有天竺寺。两者都是杭州的著名佛寺。武林山、天竺山一带,当年盛植桂树,每年八、九月间,丹桂飘香,沁人心脾; 金黄色的桂花,纷纷扬扬,落在灵隐、天竺一带山径间。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株高大的桂树,中秋之夜,往往有珠圆玉润般的桂蕊,从月中洒落在灵隐、天竺一带,幸运的游人可以拣拾得到。唐诗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也吟咏这一传说:“玉颗珊瑚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这里作者借这一美丽的传说,回忆当年中秋节在杭州山寺赏月,寻拣飘落的桂子的情景。为了能看到桂子的落下,为了能得到桂子,作者甚至借宿寺中,这在他的另一首诗《留题天竺灵隐两寺》中说得很分明:“宿因月桂落”。郡亭,是指杭州刺史衙门里的虚白亭。隋、唐两代,杭州曾称馀杭郡,故虚白亭即郡亭。杭州地处浙江 (即钱塘江)畔,观潮甚佳。白居易《观潮》诗云:“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这里诗人并不着意描写潮势之壮美,只朴素地用几个字记下枕上看潮的往事,显得情趣特别悠然。“寻桂”、“看潮”本来是平常事,但对当时的白居易来说,又不平常,因为洛阳没有桂子和潮头,所以“最忆”杭州就忆了“寻桂”和“看潮”,也是典型事物,能概括全貌。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是多么闲适、多么美好的生活啊! 要是再游一下杭州,再体验一下“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情趣,那该多好啊! 可如今,作者年岁已高,行动不便,兼之洛阳距离杭州有数千里之遥,再游的希望是难以实现了。“何日更重游”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声音,它既表达了诗人渴望重游的心意,更体现了重游希望难以实现的怅然之情。
     
    这首词属小令,只有27个字,三韵,但在白居易手中,却运用得流畅自然。开头开门见山地讲出“忆江南”,接着采用在描写范围上由大到小的手法交代“最忆”的是“江南”的“杭州”; 在词的主体部分三、四两句,又集中描写“杭州”典型的风景:“寻桂子”、“看潮头”,这就使词显得结构紧凑。忆了“寻桂”,“看潮”,作者的思路正在奔驰,本来还可以忆“绿杨荫里”、“藕花深处”……,但一下打断,从梦境回到现实中来: 往事一去不复返,“何日更重游”! 感慨万分,转折得妙,令人回味无穷。
  • 宋人王灼记云:“《乐府杂录》云:李卫公为亡妓谢秋娘撰《望江南》,亦名《梦江南》。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忆。”(《碧鸡漫志》卷五)因乐天此作获得极大成功,后世多弃其原牌名,而随乐天作《忆江南》,或率性取首篇首句作《江南好》。王灼“尝叹世间有改易错乱误人者也”,实不知绝好词未尝不有改朝易代之功。
     
    唐五代小词,简单自然而又绝妙隽永,读之只觉无一字不妥贴,无一字为人造也。明人沈际飞评此词说:“较宋词自然有身分,不知其故。”(《草堂诗余集》卷一)沈评出了这种感受,却未知其所以然。其实,“自然有身分”,正其原因也。“有身分”故不乱用笔墨,绝不造作填词,故而极具自然美。试看此组词,前后皆直抒胸臆,径直道出江南之感受,或说“好”,或说“忆”,与唐之前魏晋古风者同,如陶渊明之“山气日夕佳”之“佳”字。中一联仅限14字写江南之美,或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之春日总体佳景,或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具体景致,均有销魂夺魄之功力,故而结句之“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就呼之欲出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