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2023-05-29 可可诗词网-杜牧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流经南京入长江。后庭花,乐曲名,它是南朝时陈的末代皇帝后主陈叔宝的作品,是反映宫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陈后主每天同宠臣、嫔妃饮酒作乐,政治腐败,终于为隋所灭。故后人将此曲看成是亡国之音。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首句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诗人选取“烟”、“水”、“月”、“沙”几种景物,描绘出秦淮河幽静迷人的夜色,渲染了一种凄清暗淡的气氛。次句扣题“泊秦淮”,点出时间、地点。末二句是诗人夜泊秦淮时的所闻所感。诗人听到秦淮河畔的歌女(“商女”)在为人演唱《后庭花》,想到了陈后主的灭亡,不禁生发出深沉的悲愤与无限的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二句,以凝炼含蓄的语言,抒发了对晚唐统治阶级只顾个人享乐、不管国家安危的不满,对唐代将要步亡陈后尘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 bó qín huái 》 
    《 泊 秦  淮   》 
    .[ tánɡ ]. dù mù 
    .[ 唐   ]. 杜 牧 
    yān lónɡ hán shuǐ yuè lónɡ shā , yè bó qín huái jìn jiǔ jiā 。 
    烟  笼   寒  水   月  笼   沙  , 夜 泊 秦  淮   近  酒  家  。 
    shānɡ nǚ bù zhī wánɡ ɡuó hèn , ɡé jiānɡ yóu chànɡ hòu tínɡ huā 。 
    商    女 不 知  亡   国  恨  , 隔 江    犹  唱    后  庭   花  。 
  •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秋夜,秦淮河寒水澹荡,暮霭象轻纱笼罩在河上。
    两岸的皑皑白沙不见了,只见铺洒沙上的皎浩月光。
    我的船在河岸停泊下来,正好同对岸的酒家隔江相望,从灯火辉煌小酒楼上传出歌声,
    谁唱《玉树后庭花》?那么柔靡放荡! 扬州的歌女不知南朝亡国恨,听歌的达宫贵人,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今译】
    烟雾,给秦淮河披上柔曼的轻纱,
    明月,将皎洁的光华在岸沙上披洒。
    夜色里,我的船儿
    泊岸秦淮,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全然不知亡国之恨,
    隔着江水,送来了柔靡的《玉树后庭花》。
     
  • 1.秦淮:秦淮河,它横贯金陵(今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

    2.商女:卖唱的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时陈后主(陈叔宝)的作品,是反映宫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陈后主每天同宠臣、嫔妃饮酒作乐,政治腐败,终于为隋所灭

    3.江:指秦淮河。

    4.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借指亡国之音。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曲,每日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
  • 【集评】
    1.宋·葛立方:“《后庭花》,陈后主之所作也。主与幸臣各制歌词,极于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故杜牧之诗云: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阿滥堆》,唐明皇之所作也。骊山有禽名阿滥堆,明皇御玉笛,将其声翻为曲,左右皆能传唱,故张祜诗云:‘红叶箫箫阁半开,玉皇曾幸此宫来。至今风俗骊山下,村笛犹吹《阿滥堆》。’二君骄淫侈靡,耽嗜歌曲,以至于亡乱。世代虽异,声音犹存,故诗人怀古,皆有‘犹唱’‘犹吹’之句。呜呼,声音之入人深矣。”(《韵语阳秋》卷十五)
     
    2.清·吴逸一:“国已亡矣,而靡靡之音深溺人心,孤泊骤闻,自然兴慨。”(《唐诗正声》卷二十二)
     
    3.清·李瑛:“首句先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诗法易简录》卷十四)
     
    4.近·俞陛云:“《后庭》一曲,在当日琼枝璧月之场,狎客传笺,纤儿按拍,何等繁荣!乃同此珠喉清唱,付与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胜沧桑之感?独有孤舟行客,俯仰兴亡,不堪重听耳。”(《诗境浅说续编》)
     
    5.今·刘永济:“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以叹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荡,以致召危亡也。”(《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210—211页)
     
    【总案】 这首诗的主旨体现在后两句上。“商女”以卖唱为生,她们唱什么曲调完全取决于欣赏者。“亡国之音”,虽出自商女之口,但“不知亡国恨”的却是座中的达官显贵。诗人吊古讽今,借南朝陈后主因追求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鞭笞那些沉湎声色、腐化堕落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较为清醒的知识分子忧国伤时的心境。将揭露唐王朝腐败误国的重大主题,放在听歌妓晚唱的轻逸风调中表现,不着一字,却震聋发聩,非同凡响。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南京市)而流入长江。因为这条河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通淮水,故名秦淮河。自六朝以来,这里就一直是官僚权贵、富家豪门游宴取乐的场所。而杜牧有一段时间曾在秦淮附近的杨州等地做过官, 自己又喜欢喝酒, 为官之余,常出没于酒楼歌馆。那时唐代的内乱外患十分严重,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杜牧忧国伤时,虽痛饮狂欢,落拓不羁,心下却常为唐王朝的衰败命运而惋惜哀叹。此诗就是作者夜泊秦淮河边, 抒写的客中感受。
     
         诗的第一句虽系写景, 却交待了节气。从“寒水”二字看,这至少是一个深秋季节。而两个“笼”字的运用, 却又把烟和寒水、月和沙连接了起来, 渲染了一副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在这副水上夜景中, 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秦淮夜色的环境气氛, 也可以窥视到作者当时的孤寂心情。
     
         随着第一句环境气氛的制造,作者在第二句更明确地带出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时间是在夜里, 地点是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而这人物便是诗人自己。所以.这第二句看上去似乎很平淡,却很重要:“夜泊秦淮”四字不仅与上句的景色描绘相呼应, 而“近酒家”三字, 却又巧妙地引出了后面二句。
     
        就当作者夜泊秦淮,睡在船舱中,望着水气迷蒙和月色笼罩的秦淮河出神时,忽然,隔江对岸的酒楼里传出了一阵阵《后庭花》的轻靡歌声,这不禁使诗人触动情怀,忧心忡忡,悲慨交加,发出了末二句的沉痛感叹。所谓“商女”,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酒楼或船舱中专事侍候他人的卖唱歌女,一说是指商人之女眷。但总是江北扬州地方之女。而所谓《后庭花》,即舞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为南朝末代君主陈叔宝所制,因他沉迷声色,不理朝政, 不久亡国, 后人遂把《后庭花》视为亡国之音。而陈叔宝的亡国之故都, 又恰恰是与扬州隔江遥遥相对的金陵城。然而,这些以卖唱为生的歌妓们是不管什么亡国之音的,她们只迎合富人权贵们的需要,他们想听什么, 她们就唱什么。而此音此地, 对于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 听来却格外伤心。说“商女不知”,正反衬出诗人自己的忧虑之深。作者完全是借南朝陈后主(即陈叔宝)纵情声色, 终至亡国的历史事实,谴责了当时晚唐王朝荒淫无耻、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七绝一般都以语近情遥、辞意畅达取胜,沉郁顿挫的作品十分难得,而此诗即景叙事,即事抒怀,将讽刺与感慨相结合,文字精炼而又含意深远,居然能得沉郁顿挫之妙,令人一唱而三叹,实在是唐人七绝中十分罕见的作品。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曾推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之一,并不是瞎吹乱捧, 而是很有见识的。
     
  •     此诗作于江宁 (今南京),具体写作时间未详。秦淮河经过金陵城内流入长江,六朝以来为游览胜地,诗人夜泊秦淮闻歌女唱陈后主时流行的颓靡歌曲,不禁触景生情,写出此诗。
         前两句写秦淮夜景,盖流经城市中心的河流,两岸是商业区和 “红灯区”集中的地带,两岸都有 “酒家”,月夜上灯后,景色自胜日间。近人朱自清、俞平伯各有一篇 《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蜚声文坛,亦得历史与江山之助也。而本篇一开始即写 “夜泊”,及秦淮夜景 “烟笼寒水月笼沙”,可知不是偶然的。月下沙岸尤明,水上则弥漫着一层轻纱似的烟雾,写景空灵细腻且有唱叹意味。有人说此句 “写景萧寥冷寂,泊舟处当非繁华喧闹之处”,恐未必然。
     
          后两句写闻歌有感,秦淮河不宽,故在舟中可以清楚地听到岸上的歌声。唐崔令钦 《教坊记》 录有 《后庭花》 曲,可见唐时尚在流行六代兴亡之感慨,忧国忧民之情怀,一时涌向心头。诗只言 “商女不知亡国恨”,而那些座中颇有身份的听众呢,也不言而喻,则世风之日下,时局之可忧,亦见于言外。旨意委婉,感慨转觉深沉。沈德潜、管世铭等均推此诗为唐人七绝之绝唱,乃至压卷之作。
     
          关于 “商女”,《辞源》释为歌女是正确的 (“商”是宫商之商),“不知亡国恨”,是指不知所唱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无费解之处。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谓诗中 “商女” 是扬州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扬州与金陵 “隔江”,所以“不知亡国恨”,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反而搞复杂了,虽言出方家,不能不说是千虑一失。还有人说 “商女” 即商人女眷,与 “酒家”无涉,恐未必然。从整个诗看,还是联系秦淮酒家,释为歌女,措意为深。
     


  •      这首七绝,明人胡应麟视为唐诗“压卷”之作(《诗薮》),清人沈德潜更推为“绝唱”(《唐诗别裁集》)。全诗在描写水上夜色的同时,透露出深沉的感慨,确实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深秋清冷的河面上弥漫着一层薄薄的烟雾,明月的清辉映照在沙岸上呈现一片模糊的颜色。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对水上的月色烟光产生一种朦胧迷茫而又清秀旖丽的美感。虽然这一句表露了诗人的孤寂心情,但由于他所创造的氛围既凄迷冷寂而又柔和幽静,也就象烟霭月色一样不致使人感到过于沉重。迷茫的景色与淡淡的愁思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夜泊秦淮近酒家”,既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又照应了诗题,并且由此引出后二句诗。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秦淮的地点。大多注释本都说是现在南京城内的秦淮河,这段秦淮河,在明清的时候,酒家妓院,游船画舫,鳞次栉比,是个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然而杜牧所谓“夜泊秦淮”并非此地。唐朝的秦淮河,由东向西,穿过南京城,分两股流入长江,中间有小岛叫“白鹭洲”。秦淮河口是长江的码头,酒楼歌馆,市肆旅店,不可胜数。诗的首句所写的景色乃是在秦淮河码头看到的江岸之景,不仅仅是秦淮河的风光。二是句中的“近”字,唐代韦庄《又玄集》作“寄”,是一个重要异文。我以为作“寄”字较为妥贴,杜牧不是船家,故在南京停泊时,当不会在舟中食宿,夜间一定是寄寓在酒家(相当于现在的旅馆),“烟笼寒水月笼沙”也正是在水边酒楼上居高凌下所见之景。同时,作“寄酒家”也更突出了人物自身的活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意在讽刺歌女。她们不晓得亡国的愁恨,隔着江,竟然唱起了《玉树后庭花》!诗人寄寓在酒楼之上,偶然听到这一不祥的歌声,不由产生空虚、愁怅和悲哀的情绪,对这种靡靡之音更感到深恶痛绝,进而表现对歌女的埋怨。这与刘禹锡《金陵怀古》诗“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所表现的情调绝异。刘诗重在感慨历史的兴亡,杜诗是写夜中寄寓酒家听到歌声的一霎那的感受。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对此诗解释说:“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之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以咏之耳。此诗必作如是解,方有意义可寻。”此说颇为得体。
     
         由此我们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主旨。吴昌祺《删定唐诗解》说:“此似讥艳曲也。”与前引陈寅恪先生的说法基本一致。晚唐时期,吟诗作曲,流于绮靡,杜牧对此曾极力抨击。他曾在《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借李戡之口说:“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那么,对《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当然更是深恶痛绝了。然而杜牧诗也有不少绮靡之作,可见当时轻薄的风气不易改变,现在不少研究者因此诗有“亡国恨”之字眼,就认定是怀古之作,窃以为失之。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