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乐游原

2023-05-03 可可诗词网-李商隐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乐游原,本为一处庙苑,创建于汉宣帝时。后因其地轩敞,登上此原,四望无余,遂为长安胜地之一。古之骚人墨客,向来多愁善感。尤其是登高眺览,临风送目,家国之悲,身世之慨,古今之情,天人之思,无不毕见于前。登高之举,改变了人和自然的相对关系,所以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思。这首诗也是如此。作者驱车登原,原本是为了驱散向晚之际内心的不适情怀,可是,登临送目,夕阳如画,临近黄昏,好景也难于久长了。全诗就在这淡淡的哀愁之中戛然收结。这首诗原本表达作者对好景难再、朱颜不永的轻喟浅叹;但是,由于在诗人所创造的意象之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今人往往给予其不同的解释:或认为末二句启示人们不要为某些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一些看来似乎是繁盛一时的东西,其实已经是末日临近,不堪一击。或认为末二句启示人们, “黄昏”之际——老年——尽管非常美好,但是,由于来日无多,人们更应当珍视这段时期,千万莫辜负了这最后的年华。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 dēnɡ lè yóu yuán 》 
    《 登   乐 游  原   》 
    .[ tánɡ ]. lǐ shānɡ yǐn 
    .[ 唐   ]. 李 商    隐  
    xiànɡ wǎn yì bú shì , qū chē dēnɡ ɡǔ yuán 。 
    向    晚  意 不 适  , 驱 车  登   古 原   。 
    xī yánɡ wú xiàn hǎo , zhǐ shì jìn huánɡ hūn 。 
    夕 阳   无 限   好  , 只  是  近  黄    昏  。 
     
  • 《登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傍晚时我的心情不佳,驾车登上了古代的乐游原,观看长安城的晚景。
    那夕阳金光返照,景色是多么动人。很可惜,只是好景不长,已经临近黄昏。
     
  • ①乐游原:当时著名的游览区,在长安南面,地势高敞,登临原上,可眺望长安全貌。
    ②向晚:傍晚。意不适:心里不爽快,不高兴。
    ③古原:指乐游原。从宣帝建乐游庙,至此已有九百年历史,故云。
  • 【集评】 宋·许��:“洪觉范……作《冷斋夜话》,有曰:‘诗至李义山,为文章一厄。’仆读至此,蹙额无语。渠再三穷诘,仆不得已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觉范曰:‘我解子意矣。’即时删去。今印本犹存之,盖已前传出者。”(《许彦周诗话》)
    清·吴乔:“宋之最著者苏黄,全失唐人一唱三叹之致。况陆放翁辈乎?但有偶然撞著者,如明道云:‘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忠厚和平,不减义山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矣。”(《答万季埜诗问》)
    清·姚培谦:“销魂之语,不堪多诵。”(《李义山诗集注》)
    清·屈复:“时事遇合,俱在个中,抑扬尽致。”(《玉溪生诗意》)
    清·纪昀:“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下二以向来所赏,然得力处在以‘向晚意不适’句倒装而入,下二句已含言下。”“问或谓‘夕阳’二句近于小词何也?曰:‘诚有之’。赖上二句苍老有力,振得起耳。然推勘至尽,究竟是病,亦不可不知也。”(《玉溪生诗说》)
    清·管世铭:“李义山《乐游原》诗,消息甚大,为绝句中所未有。”(《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清·施朴华:“戴叔伦《三閭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意。五绝中此格最高。义山‘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叹老之意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说自己,所以为妙。五绝七绝,均须如此,此亦比兴也。”(《岘佣说诗》)


    【总案】 此诗抒写登古原遥望夕阳时所触发的好景不常之感。诗人既激赏晚景的美好,又因其“近黄昏”而无限低徊流连、惋惜怅惘。诗人身处衰世,国运陵夷,身世沉沦,岁月蹉跎,对好景不常的感受特深。诗中所表现的对于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惋,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带有那个衰颓时代特有的感伤色采。此诗近兴体,妙在有意无意、不即不离之间,若认作比体,便全失语妙。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时间已是傍晚,天色 开始渐渐黯淡了,诗人突然觉得 心情不舒畅,于是就乘车来到了 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诗人为什 么觉得心情不畅呢?作品中没有 任何的交代。但联想到作者一生 沉沦下僚,漂泊薄宦,长期艰难地 挣扎在牛李党争的漩涡里,那么 致使作者郁闷的因素自是可以想 见的,只是难以确指罢了。
    乐游原是长安城附近著名的 古迹。据记载,它原是秦朝的宜 春苑,在汉宣帝时因修乐游庙,故 改名乐游原。武后执政期间,太 平公主曾于此修造亭阁,每到正月三十、三月三日、重阳佳节,长安士女常 到此观赏,因此也是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诗人生活的唐末,是藩镇、党 争和宦官争权的衰世,诗人却没有习惯性的怀念盛唐繁华的风物,而将目 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宇宙。
     
         他看到了血红的夕阳,浑圆地悬挂在苍茫的西天。宇宙中的一切,都 为夕阳所染红,在习习凉风中,迎接着黄昏的到来。此时此刻,诗人独自 伫立在莽莽的原野之中,在他敏感的心灵里,一定涌动着许多的念头,也 许是对壮丽自然的礼赞,也许是对生命垂尽的沉思,或者是对冥冥宇宙的 拷问。可惜这一切仅仅是我们的猜测,诗人却以简单的“只是近黄昏”作 结,没有对我们的猜测作出任何正面的回应。这句空灵的回答无疑是充 满智慧的,避开了任何坐实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有人认为诗人是悲观的,叹惋如此美好的夕阳,将要被正在蔓延的黄 昏所淹没了;有人将“只是”理解成“只不过”,认为黄昏的到来丝毫没有损 害夕阳的美好,诗人还是充满热情、积极乐观的。两说皆可通,窃以为前 者更符合作者的人生处境。
     
          这首区区二十字的五言绝句,却包容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内涵,得益于 诗人以空灵的方法传递内心感受。实践证明,作品内容越是不易坐实,越 具有多重阐发性,更容易获得深远的文外之旨。
  •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难以考定,从诗中流露出来的难以排遣的忧郁感伤来看, 可能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乐游原, 西汉宣帝所立, 也叫乐游苑。位于长安东南,地势高敞, 原上望长安城了如指掌,是当时著名的游览区。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乐游原上触景生情之作。前二句点明游览乐游原的原因和时间。“向晚” 即傍晚,“古原”指乐游原。傍晚时分,诗人感到心情不畅快,于是驾车来乐游原欣赏风景,排遣情怀。第三、四句, 写诗人的所见所感。自古以来, 登临纵目, 最容易引起诗人们的思绪, 身世之感、家国之思, 不免纷沓而来, 诗情勃郁。自秦汉至唐, 长安多为首都,登上乐游原, 也容易产生凭今吊古的感慨。此时诗人在乐游原上遥望长安,看到沉沉西落的夕阳,正以最后的光辉照射着大地,给整个长安城罩上美妙绚丽的光彩,诗人为这美丽的落日景色所吸引。忽然, 他又感到无限的凄惋惆怅: 夕阳是美丽的, 可惜好景不长, 这种浓丽和辉煌, 将转眼即逝, 而大地又将笼罩在黑夜之中。
     
        诗人为了排遣忧愁,驱车而登古原, 登古原而见落日, 见落日而倍增伤感。短短四句, 叙事抒情, 曲折有致, 而又一气呵成, 无迹可求, 其艺术手法是很高超的。
     
          关于此诗的寓意,历来有不同说法。有的认为本诗表达诗人的迟暮之感。李商隐是晚唐牛李党争的牺牲品。早年他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后来却又当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因此牛党骂他背恩。以后牛党执政,李商隐屡遭排挤,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也有人认为此诗隐喻大唐帝国日薄西山的命运。因为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朝廷内宦官专权, 朋党倾轧。地方上藩镇割剧, 对抗中央。如果说盛唐时代是旭日中天的话, 晚唐的确是 “近黄昏”的夕阳了。李商隐的诗喜欢比兴寄托, 上述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诗人在诗中只是记录了一瞬间的感受,这种感受非常复杂, 混茫一体,难以名状。在诗人本身, 也许已不能很明确地区别是身世之感还是家国之忧,也未必有十分确切的寓意。所以我们不必也不可能给这首诗找出一种很明确的寓意来。
  •  
    ·导读入境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想到自己连日来客居长安,无端陷入党争的漩涡,不胜怅惘。再想想自己一生饱读诗书,胸藏万卷,有经天纬地之才,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禁心生悲凉。为排遣心中的不快,驱车登临古原。举目远眺,一缕夕照绚丽辉煌,耀眼夺目,把无边的天地照得如同黄金世界。可叹好景不长,夕阳虽美,毕竟时近黄昏,这美丽的夕阳转瞬即逝,无边的夜幕就要降临了。
     
    ·赏 析
          这也是览物抒怀之作,反映了作者复杂的难以明言的心情。本诗首写登临的原因是“意不适”,当是一种郁积盘结、难以言说的惆怅,因此诗的后两句登临而触发的感慨,其内涵也就显得深厚。其内心的“不适”与外在景色碰撞,便触发了深广的人生感慨。作者身处衰世,岁月蹉跎,怀才不遇,于是国家之忧、身世之感、时光流逝之叹便全被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包容。且这两句还蕴含着更深一层的哲理意味:某种行将消逝的事物往往呈现出特有的美,而这种美的即将消失更增人的惋惜与怅惘。
     
         正因为日近黄昏,晚景不长,才更能显示夕阳的光辉灿烂,弥足珍贵。才更应该珍惜这最后的一抹光环。再说,鲜花绚丽芬芳,自有凋谢之时,日升日落乃自然规律。人生亦是如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能发光发热,是应该提倡的。著名元帅叶剑英同志在晚年诗作中写到:“只要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是叶帅生前对李商隐此诗句最精辟的哲理阐释。
     
    ·思考题
    1.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与“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不同感情。
    2.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了作者的消极颓废之情,毫无积极意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