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2019-07-1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癸卯八月十七日,逆旅平阳,夜闻笛声,有感而作

乱云低薄暮,微雨洗清秋。凉蟾乍飞破镜,倒影 入南楼。水面金波滟滟,帘外玉绳低转,河汉截 天流。桂子堕无迹,爽气袭征裘。

广寒宫, 在何处,可神游。一声羌管谁弄,吹彻古梁州。 月自于人无意,人被月明催老,今古共悠悠。壮 志久寥落,不寐数更筹。

从题序可见,本词是癸卯(1243) 年秋天作者客居平阳(今山西临汾) 时,夜闻笛声,有感而作。八月十 七,中秋望日刚过,月亮依然圆浑难 辨,夜空自然仍具魅力。所以,词人上 片着重描写夜景。开篇两句写这夜开 始,天空布满了乌云,与暮霭融成一 片,又下了一会儿蒙蒙细雨,这就把 空气洗淋得更加清爽宜人。接着两句 写雨过云破,月亮从乌云的罅隙里露 出了半边脸面,把一束光影流射到了 远处的楼台上。“水面”三句写的是 云散天净后的夜景。“金波”,指水 面浮动的月光;“玉绳” ,星名; “河汉”,则是银河。月色倒映在水 里,波面碎金浮跃,夜色深沉,星斗 已渐渐低转,银河横贯天空,悄悄流 淌。月光的闪烁明亮,星光的清晰可 见,表明了夜宇的明朗、澄清、静谧 和空廓。这是中秋前后月夜特有的境 象。上面写的是视觉,下面则转入嗅 觉和肤觉。“桂子”这里指桂花的香 气。唐代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的 诗句,宋代虞俦也有“桂子飘香月下 闻”的诗句,他们的诗意都是说月下 桂花闻来特别香。词人这里说桂香 “无迹”,其实是说自己感受到了香 味,“堕”,是取用宋之问诗句之 意。桂香本来就是无迹的,不管它是 从何方飘来,词人这里写出了桂子 “暗香”与月色深融一片、阵阵袭人 的奇妙。上片最后一句则是说秋夜的 清爽阴凉。上片铺写秋夜之景,依时 间顺序写出夜景的变化,又通过不同 的感觉,写出月夜之景的美妙。层次井 然,描写丰富而细致。过片,承上片 月景而来。词人有感于上片所写的月 夜之景,发出神游月宫的遐思。“广 寒宫”,是神话虚构中的月中仙宫, 词人以此关合上片所写的“凉蟾”、 “金波”,并且以发问形式过渡到就 月抒情。“一声羌管”两句从题序知是 写实,也是本词情感发生的契机。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 羌族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多是凄 凉幽怨之声。“梁州”,古《禹贡》 九州之一,这里泛指西北地区。在茫 茫西部天穹的月夜里,一声羌笛是颇 震颤人心的。明月和笛声在古诗词中 往往是凄凉的意象组合,比如李益 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 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 望乡。”如果说,以上是词人对月夜 的赏悦,那么这以下则是词人幽郁的 情怀。在词人看来,那月下吹笛者将 又是一个天下苦辛人,那霜月之下的 声声幽怨一定牵动许多辗转不眠人。 词人便是其中之一。接下“月自于 人”三句,写由笛声唤起的对月亮的 沉思。月自圆缺明晦,本于人无关, 但有情之人因为人事的缺憾而敏感于 明月的圆缺,每每触景生情,这样的 情境、心态,自古至今是相通的。段 氏这一普遍性情感哲学的思考,使我 们联想到谢庄、许浑、苏轼等人对月 色的描写。“隔千里兮共明月” , “万里共婵娟”,“千里共婵娟”等 等,他们所表示的是普天之下,同此 一月的人间亲情和欣慰,而段氏所表 示的是古今一月永恒悲剧的感叹。最 后,词人写出了自己的境况。值此明 月笛声,不禁感念自己寂寞、冷落 的蛰居生涯,与那吹笛者一样辗转不 眠。这最后一笔是比较含蓄的。本词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与景的关合 是月。写景虽无苏轼中秋词那样洒 脱、飘逸,但描写细致逼真,意象也 颇感亲切。下片抒情,感慨沉厚,是 况周颐所谓“能树骨”所在。另外, 全词无论铺叙还是抒情,全无跳掷驰 骤之笔,都是娓娓而来,平接缓进, 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是段 克己长调慢词的一大特色。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