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行

2023-08-11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采 莲

新丝轻染石榴红。虹挂小窗东。淡烟深柳晚来 风。 结伴采芙蓉。

縠纹细浪牵花桨, 双鹭 下、绿水摇空。藕花裙湿鬓云松。人在落霞中。

李雯的词作,小令居多,他善于 将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 以提炼和浓缩,言简意赅,颇耐吟咏 和思索。词风不假粉饰,清丽天然。 这首《月中行·采莲》是他的优秀代 表作。

这一幅采莲图,色彩协调,意境 优美,画面的中心是 “结伴采芙蓉”的 天真无邪的一群少女。然而词人没有 具体刻划这些艳如红莲的姑娘的具体 动作和情态,只是让她们挽虹伴柳, 浮游在田田翠叶、亭亭藕花丛中, 若隐若现。在活动的画面上,采莲少 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淡烟轻 风、縠纹细浪、绿水花桨、人面荷花, 交相辉映,使全词别具一种引人遐想 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 具匠心的。

诗贵于发端,词亦然。这首词, 开篇便巧妙地展示出采莲女活动的环 境,即周围的自然风物,并把它们组 织成一个和谐、优美、统一的整体。 “新丝轻染石榴红。虹挂小窗东。” 无疑,这是环境的描写,这里写出了 虹的艳丽的色泽及其方位,还暗示了 霁朗时间。这两句写得厚重而有色 泽,它让读者有想象的余地,在眼前 浮现出雨后的天空,西阳斜挂,东虹 似练,暮烟淡淡,柳色深深,晚风习 习这样一幅画面。女主人公就在如此 环境中,“结伴采芙蓉”。写“虹”, 则用“新”、“轻”、“红” 来形 容,因其新,方知初霁; 因其轻,便 觉质地之薄; 因其红,更见颜色之 艳。可谓形色兼备。描“烟”,则淡, 状“柳”,则深,色调分出层次,堪 称质泽相当。词人在这里用的是“尽 言写物”的赋法,让采莲少女们在轻 笔淡抹、彩虹如带的环境中姗姗而 来,结伴采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 素朴和美艳的风致。这样,就使彩 虹、淡烟、深柳、晚风和“结伴采芙 蓉”的少女们相随入画,共同有机地 构成此时此地的采莲风光图。

下阕仍旧是用赋法,描绘环境, 时见佳妙。词云: “縠纹细浪牵花 桨,双鹭下、绿水摇空。”词人首先 从视觉入手,为我们描绘出水天合一 的优美意境。俯视,微波细浪,碧空 映水,船浮荷塘,轻移花桨; 仰望, 双鹭翩翩,翱翔欲下。这些均为目中之 所见,是对采莲少女形象的烘托。她 们三五结伴,嘻笑着坐在小船上,风 平浪静,信手采莲,想来是多么悠 然,多么惬意! 诗情画意,溢于字里 行间。这三句,词人不仅抓住了 “细 浪”、“花桨”、“绿水”、“双 鹭”这些有水乡特色的风物,而且还 呼应了 “采芙蓉”这一情事,并通过 “牵”、“下”等词,把它们自然而和 谐地组织在一个完美而又极富生活情 趣的艺术境界里,使我们恍有亲临之 感。最后,词人以“藕花裙湿鬓云 松。人在落霞中”两句,将采莲女由 暗写转入明写,使她们的形象明朗地 活跃在这幅采莲图的画面上。这样, 剥箨见笋,画龙点睛,更能引起读者 兴趣,留下深刻印象。这里需要指 出,采莲女虽然已在绿水摇空的背景 上出现了,但词人仍只是通过侧面描 写来展现她们的身影。“藕花裙湿鬓 云松”的词句,也没有正面写“采 莲”的具体动作,仅从“裙湿” “鬓 云松”这些物态变化,含蓄地反映出 劳动辛苦的一面。结句“人在落霞 中”,从结构上来看,呼应前边的 “晚”字,使之成为结构统一的整 体; 从意境神韵来说,更是给优美的 境界笼罩上晚霞的绚烂色彩,使“藕 花裙湿鬓云松”的采莲女增添了艳美 的光圈……。

这首小词在历代采莲曲中应当说 是绝妙的一首。作者不事重彩浓抹, 在词篇里融进了水墨画的笔意。虹挂 东窗,烟淡柳深,构成景象的美,其 美,是那样恬静; 榴染长虹,水摇白 鹭,构成色彩的美,其美,是那样的 明净; 细浪牵桨,绿波荡漾,构成节 奏的美,其美,是那样的灵动; 少女 采莲的身影,若隐若现,更构成了一 种意态的美,其美,是那样的朦胧。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