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二首)

2024-04-2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红桥同箨庵、茶村、伯玑、其年、秋崖赋

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 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 澹烟芳草归迷楼。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 魂销。

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 新愁分付广陵潮。

这两首词十分出名,词前的序长 达三百一十二字,实为罕见(过长不 录)。它是一篇文字优美写景如画的纪 游散文,与词可谓联璧。从序中可知, 这两首词写于康熙元年壬寅(1662)夏 六月十五日,再按之《渔洋年谱》, 知此年王士祯正在扬州推官任上。是 日也,年仅二十九岁的青年官吏王士 祯与友人袁于令(号箨庵) 、杜濬 (号茶村)、陈允衡(字伯玑)诸 人,出扬州镇淮门,沿小秦淮河折转 向北,一路风光旖旎多姿,美不胜 收。作者用桃源探幽引人入胜的手 法,在林木尽处,展现出红桥的仙 姿: “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 妆袨服,流照明镜中。”两个比喻, 可谓生动形象而又传神。红桥的四 面,更是风景宜人。“六七月间,菡 萏作花,香闻数里”的艺术描写,直 可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 相比。又加游人如云,“青帘白舫, 络绎如织”,诚可谓胜游之地。丝竹 陶写,山水清音,良多趣味。词与序 均非全然写景,有怀古凭吊、徘徊感 叹之意,寓意较为深婉。

第一首首句“北郭青溪一带流”, “青溪”指小秦淮河的清流映带。此 句是序中开头一段景物的简单概括, 因红桥在扬州城西北,出城由西向北 折转,故称“北郭”。次句突出北郭 一带红桥景物最为美丽,如美女眼中 的秋波,娇波流慧,顾盼生姿,秋波 一瞬,令人魂销魄飞。用“眼中秋” 作比喻来形容红桥风物,犹如序中垂 虹饮涧、丽人靓妆的比拟。“绿杨城 郭是扬州”是传颂一时的名句,从红 桥回首南望,只见绿柳垂杨,环城夹 道而生,万千棵杨柳,依依袅袅,围 成一道绿色的大堤,勾画出扬州城郭 的形状,扬州城隐映在绿色的海洋 中。这句词曾为近代词人朱孝臧所激 赏,其《望江南》词云: “消魂极, 绝代阮亭诗,见说绿杨城郭畔,游人 争唱冶春词。把笔尽凄迷。”

词的下片抒写怀古凭吊之情。序 中言“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 西望雷塘,雷塘已经湮废,昔日的雷 塘又在何处呢?雷塘在扬州西北,又 名雷陂。唐武德五年,改葬隋炀帝于 雷陂南平冈上,雷塘至宋代已湮废, 故作者有“西望雷塘何处是” 的感 叹。这几句诗咏隋炀帝荒淫无度,以 至亡国丧身。隋炀帝修运河,御龙 舟,幸江都(扬州),又在扬州依图 兴建迷楼,经年始成,回环四合,上 下金碧,工巧弘丽,自古无有,费用 金玉,帑库为之一空。人误入者虽终 日不能出。炀帝曾对左右说: “使真 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 楼。”(见《迷楼记》)昔日奢华过 度的迷楼,曾广蓄美女,如今她们 以及它的主子炀帝又在何处?不管是 东都的妙姬,还是南国的丽人,她们 莫不魂埋幽石,委骨穷尘。旧日的迷 楼,也埋葬在轻烟芳草中了。下片三句 的怀古之叹,化用了杜牧《扬州》三 首之一“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 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的意 境。

第二首词,写法与其一大体相 同,首二句描写红桥景物。“白鸟朱 荷引画桡”,白鸟指羽毛色白的鹤 鹭之类,朱荷指红色的菡萏,画桡 (ráo饶)为画有花纹的船桨,此处 代指画船。此句写乘坐画船游历,白 鸟朱荷不过是漾舟时所见之物,但词 人将白鸟朱荷写得若为有情,似乎有 意在为画船引路,充当导游,句中着 一“引”字,便觉山水含情,韵味盎 然。白鸟、朱荷、画桡各具不同的色 彩,色彩对比十分鲜明。“垂杨影里 见红桥”句,描写在舟船上所见红 桥,桥四周绿树婆娑,红桥在垂杨的 疏影中,依稀可见,以垂杨烘托红 桥,红桥犹如穿上绿色的盛装,显得 更加美丽。下文笔锋陡转,由写景转 向怀古,过渡到对往日旧事的追寻, 但往事不堪回首,追寻起来,令人魂 销肠断。往事指何而言,却又未能明 指,只用“欲寻往事已魂销”一句带 过,意象朦胧,表现模糊。

下片写红桥远处景物,写景与抒 情结合,蹊径与上片仿佛。所不同的 是上片写近景,下片写远景,故开头 用“遥指”二字绾住。平山指平山 堂,在扬州城西北的蜀冈上,为宋代 的欧阳修所建,负堂而望,江南诸 山,宛然拱列檐下,故名平山堂。从 平山堂上纵目远望,青山隐隐,绿水 迢迢,鸿雁点点,不可胜数。鸿雁的 凄戾叫声,最容易触动天涯游子的乡 愁,新愁涌上心头,像广陵潮水一 样,汹涌澎湃。词写至此,便嘎然而 止。

这两首词,均以写红桥美景见 长,在写景之后,偶发怀古之幽情。 第一首上片写景,下片怀古凭吊。第 二首上片与下片,写景与抒情并列。 两首词虽蹊径仿佛,但复中有变,显 得错落有致。怀古之情写得兴寄无 端,含蕴朦胧,东露一鳞,西露一 爪,似受渔洋诗论的影响。王渔洋论 诗主神韵,他在《渔洋诗话》中曾 说: “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 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尽管这种说法曾引起一些人的非议, 但这两首词在写景上的成功,却是众 口交赞的。前引朱孝臧《望江南》 词,可以说明此点。“绿杨城郭是扬 州”的名句,不仅传颂一时,而且被 画家取作画图,可见其影响之大。作 者曾说:“予少在广陵,每公事暇, 辄召宾客,泛舟红桥, 与袁荆州(即 袁于令,曾任荆州知府,见《吴县 志·本传》)诸词人赋诗,有‘绿杨 城郭是扬州’之句,江淮间取作画 图。” (《渔洋诗话》上)

王士祯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 满清入关时他已十三岁,他曾亲眼目 睹过清兵对山东人民的野蛮屠杀,耳 闻“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状。 事隔十七年之后,王士祯写下了这二 首词,同行的三二知己都是由明入清 的诸生,满清统治者在扬州大屠杀 的暴行,他们必然是记忆犹新的。从词 中所写的“欲寻往事已魂销”和“新 愁分付广陵潮”来看,似有一段难言 的隐痛,这种难以明言的“往事”与 “新愁”,含有故国之思,但表现得 比较隐约无力。不仅词如此,他的诗 歌创作也是如此。明末史可法曾孤守 扬州,城陷殉难,当时人民找不到史 可法的尸首,在扬州的梅花岭建衣冠 冢。康熙三年,渔洋与诸名士春游, 作《冶春绝句十二首》,其一便是描 写游梅花岭的感慨: “当年铁炮压城 开,折戟沉沙长野苔。梅花岭畔青青 草,闲送游人骑马回。”由此可见, 《浣溪沙》词的“怀古凭吊”,与“故 国之思”似有联系。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