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金 山
万里江声泻,过瞿塘、排空驱石,渺弥平野。漭 漭银涛吞铁瓮,俄顷鹍鹏 欲化。但四面、云山如 画。天接海门青一色,又碧如螺子黄如赭。深夜 后,鱼龙咤。
乘风直下帆如马,最关心、缝 囊投棰,兴亡闲话。一柱横流当地轴,千古寒潮 激射。经多少、波掀浪打。笑我青衫常道路,却 十年、三过金山下。趁晓月、客帆挂。
清人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 要》中有云:“京口 (今镇江) 西接 石头(今南京),东至大海,北距广 陵(今扬州),而金(山)、焦(山) 障其中流,实天设之险。”可见,镇 江之所以成为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 地,固然与其“西接石头,东至大 海,北距广陵”,适成犄角之势的重 要地理位置有关,也与其“金、焦障 其中流”的天设之险有着密切关系。 金山,曾经是长江中一座砥柱中流的 岛屿,迎送过无数迁客骚人。宋代大 诗人苏轼,曾来金山达十次以上,写 下了《游金山寺》等数十首诗篇。本 词作者盛禾,“十年三过金山下”, 能不感怀?
上片写长江万里、奔腾直下的情 景。开篇先勾勒一幅长江万里图: “万里江声泻,过瞿塘、排空驱石, 渺弥平野。” “万里江声泻”五字, 系总写长江全流程,突出其咆哮倾泻 之声,用一“泻”字,写出它的声威 气势。“过瞿塘、排空驱石”,摄取 了长江上游富有代表性的特写镜头。 “瞿塘”,为长江著名的三峡之一。 两岸山势险峻,悬崖壁立,素有“天 堑”之称。这里,江窄流急,确是 “排空驱石”。“排空”,形容水势 汹涌,翻腾空际,这是写向上的水力 之巨。“驱石”,驱遣石块,是写向 下的水力。长江突破这一咽喉之地 后,便以一泻千里、锐不可挡之势, 奔向下游平原,长驱直入大海。所以 说,“渺弥平野”。“渺弥”,水波 弥漫、充盈四溢的样子。由于词人身 在金山,故接下来便写镇江风光。先 写江水拍岸的来势:“漭漭银涛吞铁 瓮,俄顷鹍鹏欲化。”据唐《润州图 经》云: 镇江城“古谓之铁瓮者,以 其坚固若金城之类。”江水大有鲸吞 镇江之势,但顷刻之间,又为鹍鹏飞 逝而去。这两句,把镇江风景写得极 其生动。再写镇江四周风景:“但四 面、云山如画。天接海门青一色,又 碧如螺子黄如赭。”“海门”,据 《镇江府志》云:“焦山东北有二 岛,谓之海门。”浩荡东去的江水流 至焦山时,江天一片青色,焦山“碧 如螺子”而江岸“黄澄如赭”。青、 碧、黄、赭,诸色相间,具体写出 “云山如画”的情景。上片结尾处: “深夜后,鱼龙咤。”词境由白天转 入黑夜,将江中涛声物化为鱼龙怒叱 之声,既照应开头的“万里江声”, 更见出长江的壮阔气势。整个上片, 将绵延万里的长江,依次道来,写得 极有层次而富于变化。
上片是叙事写景,下片则托物言 志。过变处以“乘风直下帆如马”写 自己的行踪,既收束上片,又开启下 文。“最关心、缝囊投棰,兴亡闲 话。”这是全词词眼所在。词人率直 地表明:“缝囊投棰”之类史事,乃 是自己“最关心”的兴亡之事,可见 “闲话”不闲。“缝囊”典见《吴志· 步骘传》注:“吴云:‘骘表言 曰: 北降人王潛等说,北相部伍,图 以东向,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江, 以大向荆州。’ 权曰: ‘此曹衰弱, 何能有图?必不敢来。’ 后有吕范、 诸葛辂为说骘所言,云:‘每读骘 表,辄失笑,此江与开辟俱生,宁有 可以沙囊塞埋也。’ ”“投棰”典见 《晋书·苻坚载记》: “苻坚曰: 以 吾之众旅,投鞭於江,足断其流。” 显然,曹操、苻坚的想法成了历史的 笑柄。正如杜牧在其《西江怀古》诗 中所云:“魏武缝囊真戏剧,苻坚投 棰更荒唐。”所以,这里便写出了词 人非同一般词客的思想抱负与历史见 解。词人置身金山,俯瞰大江,故就 近取譬用典,十分贴切精当。接着, 词人又将笔墨收回到长江及金山的描 述上来:“一柱横流当地轴,千古寒 潮激射。经多少、波掀浪打。” “一 柱”指金山。“横流”指长江。至 此,词人将金山与长江始糅合于一处 评述,赞颂“横流”中的“一柱”金 山历经“波掀浪打”,实乃托物言 志,表明心迹。故接下去自然说到自 身经历: “笑我青衫常道路,却十 年、三过金山下。”词人一介“青 衫”,仕途不显,常奔波于道路,却 并不反悔、气馁。“趁晓月,客帆 挂。”如今又要趁月挂帆,踏上旅途 了。结末句,对照上片末尾,呼应下 片开头,使全词浑然结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