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 - 贾岛 -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州。人在定中间蟋蟀,鹤曾栖处挂猕猴。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

2019-06-08 可可诗词网-经典唐诗解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如此写早秋灵隐,真是早秋灵隐,绝非三时灵隐也。如此写灵隐早秋,真是灵隐早秋,绝非他处早秋也。虽曰托人寄题,实是游魂亲至。(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五)

【诗例】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

贾岛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州。

人在定中间蟋蟀,鹤曾栖处挂猕猴。

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解析】

在唐代诗人中,贾岛或许是最安于荒凉枯寂生活的一个。他的诗总是和清冷的禅房、空灵的暮钟、避世的隐者、松下的樵人相联系,这可能多少与他早年曾托身佛门有关。惟其如此,也就造就了岛诗“深者寂入”、“瘦隐秀脉”的独特风格。这首《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一直较为诗家所称重,它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呢?

这是一首意境幽美、秋意萧然的诗篇。“天竺”,即杭州西北的天竺峰,山势雄伟,中有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是著名的佛刹。首联“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州”构思新颖。诗人不是正面渲染灵隐寺如何气势雄伟,宝相庄严,而是通过“峰前峰后”、在最高的建筑顶层能极目晃望富饶的吴越大地这一特殊的视野角度界定出灵隐寺所处的地理位置。人们由此可以想见,灵隐寺矗立于群山环抱之中,殿宇随山而筑,登高一望,万物尽收眼底,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这是何等壮丽巍峨!颔联“人在定中闻蟋蟀,鹤曾栖处挂猕猴。”“定”就是禅定,它指僧人坐禅时达到的一种万虑俱息、物我合一的精神状态。而鹤的形象则历来象征着遁心世外、洁身自好的归隐之情。诗人在这里展示了一幅佛界净土的日常景观:僧人在禅定的状态中心不散驰,一任蟠蟀纵情欢歌;成群的猕猴在树林中嬉戏,这里原是仙鹤出没的地方。这两句是以动写静,能清晰地听到蟋蟀的鸣叫,禅房可谓静谧已极;树林已为群猴所栖,显然也是因为人迹罕至。如果说颔联两句是勾勒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那么颈联两句则是创造了一种幽渺空灵的意境:“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夜深人静之时,灵隐寺的钟声从山中传来,回荡在空寞的江面;水边的皓月映照着岸边古旧的石楼,在秋天的夜色中泛着清冷的银光。细细体会,这样的境界似秋过于凄迷了,但正是从中才体现出了诗人幽奇寒僻的生活情趣和冷然独存的审美眼光。末联“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是一个倒装句,如果直译过来便是:想当年谢安曾在早秋时节驻足灵隐,我(对他游踪)的忆想就像鼓满了风帆的快船,虽然我的身体不能与它同往。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原来诗人并未登过天竺峰,也没有过灵隐寺,一切只是他梦笔生花的奇思妙想而已。诗人借假想的谢安“此地昔年”之游,繁衍出对早秋灵隐寺的诸多描写。而诗人之所以以极大的热心“寄题”寺库存,写得又这样生支传神,几同亲至,似乎只能从他的身世、经历及特殊的癖好去理解,至于独以谢安为托,恐怕是因为此公曾有一番四十不遇、倍受排挤的坎坷仕途,通过他,诗人多少也寄寓了自己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 ( 《下第》) 的身世之悲吧。

归结到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应该说,它突出地体现在诗人构思谋篇的独特匠心上。作者借谢安之名托写灵隐之秋,凭着想象的“悬帆”创造了这座深山古刹的动人秋色。诗人虽未亲及灵隐,但他却善于以“心忆”去体会,不论是蟋蟀、猕猴,还是山钟、汀月,甚至包括禅定中的僧人和未曾出现的仙鹤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如诗人所亲闻亲见。这种笔法正是金圣叹所谓“虽曰托人寄题,实是游魂亲至”的一种。这种技巧在唐诗中极为鲜见,或为这位“苦吟”诗人的独创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