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六军同驻马——说李商隐《马嵬》七律》

2019-06-07 可可诗词网-唐宋诗文名篇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此日六军同驻马——说李商隐《马嵬》七律》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在艺术表现上虽然各有特色,但从思想倾向看,其中的大多数,是把罪责归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的。鲁迅在《女人未必多说谎》一文中指出:“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都由她。”李商隐的这首七律,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杨妃死。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应从安史叛军攻陷潼关,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姐妹等仓皇逃出长安写起。诗人没有这样做。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还有)九州”的故实概括了方士在海外仙山上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所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十分震悼”;但“震悼”有什么用处?“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经明明白白地完结了。怎样完结的呢?这就很自然地拍到题上。而“徒闻”、“未卜”和“休”流露的讥讽语气,又为下文的抒写定了基调。

中间两联,紧承“此生休”写马嵬之变,这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值得注意的是写法上的独创性。

先看次联。

长期做“太平天子”、沉湎于淫乐生活的唐玄宗及其宠妃,哪里听到过“虎旅鸣宵柝”!在皇宫中,连公鸡都不准养;安然高卧,自有专人干鸡的工作,替他们报晓,多舒坦!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鸣宵柝”五个字,就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而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而当主人公面对“虎旅鸣宵柝”的严酷现实的时候,怎能不思念“鸡人报晓筹”的宫廷生活呢?诗人掌握了特定环境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逻辑,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愉快,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的宫廷生活相映衬,暗示主人公希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是又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明那希望已成幻想,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把“空闻虎旅鸣宵柝”解释成“唯闻禁军夜间巡逻的打梆声”,值得商榷。“空闻”不等于“唯闻”。“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冠以“空闻”二字,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无复”二字,不是就暂时说的,而是就长远说的。马嵬兵变,杨妃长眠地下,李、杨的夫妇关系“他生未卜此生休”,再不可能同享“鸡人报晓筹”的安适生活了。

再看第三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是传诵已久的名句。沈德潜认为这是“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有人把“逆挽”理解成“倒叙”,并说这首诗全篇都“采用倒叙手法”。这固然可以参考,但不一定符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这不是叙事诗,而是咏史诗,它通过评论马嵬之变来借古讽今,并不像《长恨歌》和《长恨歌传》那样叙述李杨故事的本末。首联虽然涉及方士招魂的情节,但目的是借以抒发议论,而不是倒叙故事;次联以写“虎旅鸣宵柝”为主,而以“七夕笑牵牛”相对照,也不是情节安排上的倒叙法。如果按照叙事诗的标准来要求,那么只用“六军同驻马”写马嵬之变,显然是不行的。刘禹锡的《马嵬行》写了八句:“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写了好几句。这里只说“六军同驻马”,而“驻马”的原因和结果都未涉及,岂不是简而不明?然而和“七夕笑牵牛”相对照,那意义就明确了,丰富了,耐人寻味了。玄宗当年七夕和杨妃“密相誓心”的时候,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是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的。可是当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怎样呢?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这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行文至此,尾联的一问也如箭在弦,眼看要一发破的了。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就章法上说,这是对前六句的总结。就艺术构思说,这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这两方面,各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值得问一个“为什么”。诗人把二者联系起来,发出了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