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纪《挥手之间》赏析

2018-10-07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方纪《挥手之间》原文

     历来对于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或鸟瞰全局,尽力勾勒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浓墨重彩,于危急处、关键处不惜工夫,尽力渲染……方纪的《挥手之间》面对国共重庆谈判的重大历史题材,却不落俗套,匠心独用,给了我们全新的艺术享受。

这篇散文之新颖首先在于切入角度相当独特。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这关系到中国今后的前途和命运。其背景之复杂,过程之艰难,意义之重大,可谓不言而喻。在可供选择的千头万绪之中,作者避开了单纯背景材料铺陈的枯燥乏味,也没有将目光聚焦于常人都会想得到的谈判过程的一波三折。它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陈述历史意义的简单与空洞,出人意料地将目光定格在毛泽东即将去重庆谈判前与延安军民挥手告别的瞬间。可以说,这一瞬间的选择是相当精心的,也是本文之所以成功的最大原因所在。因为这个看似平淡的瞬间,浓缩了许多的深意:首先这个瞬间浓缩了抗战胜利之后,一切正义的人们内心的期盼与憧憬。经历了八年坚苦卓绝、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之后,人民的内心充满着对和平的渴望,燃烧着在和平岁月中重建家园的信心,这是一种历史趋势,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重庆谈判的民心基础。在《挥手之间》中,方纪用了不少的篇幅渲染了抗战胜利之后,延安人民欢庆的动人场面。紧接着又刻画了人民在发现了国民党内战阴谋之后的失落与愤激。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为谋求和平去重庆谈判,正是建立在这两种情绪的起伏与交战上的。可以说是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特殊的“挥手之间”已不仅仅是他个人富有领袖魅力的举动,也不仅仅代表中国共产党这一单个政党的行为,而是凝聚着人民的力量与期待,甚至可以说暗含着中国未来的前途在里面。

其次,这个“挥手之间”的瞬间还有力地体现了领袖、政党与人民之间那种血肉相依的关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去重庆谈判,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抗战果实,维护人民的利益,贯彻一个政党的政治主张,这三者是高度统一的。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延安飞机场,依依不舍地与领袖告别,是一种巨大的感谢,也是一种无声的支持。因而,强有力的“挥手之间”从领袖、政党的层面上讲,是一种早已下定决心的承诺;从人民群众的层面上讲,则是一种早有默契的心领神会。可以说,“挥手之间”的特殊时刻正是将两者这种心手相连的血肉关系展露得淋漓尽致。

《挥手之间》的新颖之处还在于,谋篇布局清晰得当,富有层次。尽管择取“挥手之间”作为书写的重点,但是毛泽东的出场却相当靠后。作者用了差不多一半的篇幅精心铺垫了这一时刻:延安群众急切而焦灼的心情渲染是一种面上的描绘;对周恩来、王若飞等陪同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的成员音容笑貌寥寥几笔的勾勒,是在制造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对赫尔利、张治中等国民党方面谈判代表尴尬神情的刻画,是“先抑后扬”,希望达到一种反衬的效果。这样,几方面有声有色的配合,使毛泽东的出场呼之欲出,并且具备了一种不同凡响的魅力,也为后来重点描绘的“挥手之间”烘托了浓郁的氛围,给人以深刻印象。

另外,作者对“挥手”这一重点动作的把握比较成功。毛泽东的“挥手”在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第二次是实景描绘。第一次描写的时候较简略,仅仅突出了“用力”;第二次详细了很多,“举得很慢很慢”、“一点一点地”、“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这一系列细节的描写既给人过程的具体感,又突出了其中蕴涵着沉重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坚定的决心。可以说第二次“挥手”的描写较之第一次,起到了一个加深印象的作用;放到全文范围来看,无疑又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将全文推向了高潮。第三次“挥手”是一次虚写,出现在结尾双十协定的签订之后,解放战争开始之时,作者以回忆与追溯的方式将第二次“挥手”嵌入其中,强调了它具有的振奋人心的力量,从而加深和延长了“挥手之间”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