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溪水》赏析

2018-09-15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苏雪林《溪水》原文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创作过脍炙人口的《田园交响曲》,谱写了一曲大自然的壮丽颂歌。这篇题为《溪水》的散文虽然不如贝多芬的交响乐那么雄壮和气势磅礴,但它却像一首抒情的音乐小品,以溪水为主旋律,赞美了大自然的一个侧面。

当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她笔下的林子,便宛若走进了一个绚丽的童话世界,大自然以“人”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勃勃的生机。作者把溪水比作温柔的少女,溪水荡漾出的漩涡,也就化成了“笑涡”。流入深林,被绿色植物环绕的溪水,于是也犹如少女的身体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没有什么比这拟人化的比喻更能形象地刻划出富有生命的大自然的奇妙。水是柔软的,又像生命那样长流不息,把溪水比作女性的“她”,是十分贴切和恰当的。被囚禁的溪水既然是被囚禁的少女的化身,当“她”不能和朝阳、和月亮微笑谈心的时候,当然会变得忧郁和幽伤。“她的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幽伤的调子”。明澈莹晶既是溪水的面目,又是少女的眼波;深蓝色既是溪水幽静时分的写照,又是少女忧郁时的神态象征;幽伤的调子既可看成是溪水所发出的声音,也可理解成少女沉闷时发出的叹息。这样的描写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溪水就是少女,少女就是溪水,溪水的活动也就是少女的举动。通过一个对象的刻划,另一个对象也自然被刻划了,这真可谓艺术上的“一举两得”。而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是因为作者把握了两者的共有特征,所以才能“由此及彼”。

现在,作者又将我们带入了秋雨之后的林子。此刻的溪水,一反夏天时的沉闷和忧郁,而变得活泼、快乐和淘气。具体表现在“她”和落叶的嬉戏、和石头的争斗。一张红叶被西风吹落,刮到溪水里,本来是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可在作者笔下,却被写得情趣盎然,生动有致。“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校出来顽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的溜走了,他便一交跌在溪水里。”大自然的风情景物被赋予了某种性格特征,红叶如同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童,西风则扮演了专门骗小孩的狡狯之辈,而红枫树如同一座母校,她的学生便是一张张小小的红叶儿。溪水此刻的性格特征便是淘气,她对跌在水里的红叶极尽玩耍、嬉弄之能事。有关溪水恶作剧的刻划真是惟妙惟肖。喜欢捉弄人的人,也必有被人捉弄的时候。捉弄溪水的,便是挡住她去路的大石头。在这里,作者充分展开了她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极为生动的笔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场“水石相斗”。当遇到“拦路虎”时,溪水先用“软”的方法试探,用女性的“撒娇撒痴”要求石头放行。可石头不吃这一套,岿然不动,被激怒了的溪水便开始了“硬撞硬”。在激烈的冲突中,溪水(也即少女的形象)“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一幅溪水撞击石头,浪花四溅,卷起千堆雪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而那拍打在石头上深陷的小潭里的飞溅的水声,被比喻成巴掌声,叫人忍俊不禁,也着实为作者发明出这样生动的比喻叫绝。越过石头,渐渐远去的溪水发出“断续的喘息声”,真可谓余音不绝。

这篇散文的语言优美精致,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又使全文生动活泼而富有情趣:“溪水” 的淙淙潺潺犹如竖琴流淌出的抒情音乐,又像是少女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嬉戏与游乐。

(施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