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月迹》赏析

2018-09-17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贾平凹《月迹》原文

     这篇散文记叙了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也许读者会感到奇怪,月亮高高在上,地上的人怎么能寻找月亮呢? 又是怎么个寻法呢? 读了这篇散文,你的疑团就会消散,说不定,下一个中秋节来临的时候,你也会兴致勃勃地去寻月,并感到无上的乐趣。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贾平凹是如何寻月的。

在一个中秋节的夜里,一群农村的孩子坐在院子里看月亮,可左等右盼,迟迟不见月亮出来。于是,孩子们回到屋里,缠着奶奶说故事。说故事的当儿,月亮不仅出来了,还钻进了屋子。“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不仅想到月亮有腿,还想到呼吸会吹跑月亮。会说故事的奶奶把握了孩子们的心理,是她让孩子们出去寻月的。

交代了寻月的起因,接下来就开始了寻月的行动。先是在院子里寻,果然,满院是“玉玉的、银银的”的月光。孩子们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疑心院子里桂树的骨朵儿是繁星变的,因为天上的星儿似乎比平日少了许多。奶奶告诉他们月亮上有桂树,孩子们很快进入感觉,满院的月光,院中的桂树,仿佛他们已在月亮里。这种幻觉出自天真可爱的儿童心理,是可信的,符合人物的身份。当孩子们从奶奶那儿得知月中住着一个叫嫦娥的漂亮女子,而嫦娥和“三妹”同样漂亮时,他们的心理就起了变化。三妹觉得月亮是她的,都想拥有月亮的孩子们发生了争执。聪明的奶奶及时因势利导,她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使孩子们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月亮是每个人的”,奶奶的话,将孩子们的寻月活动推向了高潮。

被激发了好奇心的孩子们来到河边。河的上湾有月亮,下湾也有月亮,沿着河沿跑,那一处的河里都有月亮。不仅河里有月亮,连孩子们的眼睛里也出现了月亮。这么多的月亮,的确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于是,在沙滩上,又展开了一场关于“月亮是个什么”的讨论。无论是“弟弟”说的“月亮是我所要的”,还是“妹妹”讲的“月亮是个好”,这些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 “它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每个人的。”拥有了月亮的孩子,顿时觉得也拥有了天空。

《月迹》 通过一件小事——中秋节孩子们寻找月亮的情景,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一个简单平凡却又重要的道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这篇散文在写作上借鉴了前辈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风格朴素平实,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引发出一个生活哲理,所谓“寓教于乐”。寻月的整个情景,描写得生趣盎然。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叙事性散文,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尾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的语言富有童趣并带有地方色彩,如“儿”字,“了”字在句中与句末的经常出现以及双声词的运用,都为文章增色许多。

(施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