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再忆萧珊》赏析

2023-09-21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巴金《再忆萧珊》原文

      《再忆萧珊》为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病中集”里的作品,写于1984年1月。萧珊为巴金的爱妻,在“文革”时期曾受到迫害,由于身心交瘁有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而逝世。巴金在乌云翻滚的日子里“有感情无处倾吐”,直至粉碎“四人帮”后,巴金才写下第一篇悼念萧珊的文章《怀念萧珊》。然而,悲愤、思念的心情,时时侵蚀着他那破碎的心,使这位孤独的老人不得安宁,事隔十二年他再度握笔写下他的挚爱、他的怀念。故本文题名为《再忆萧珊》。

《再忆萧珊》抒发了巴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醒以后,感到物是人非,引起无限悲伤,以及在哀悼亡灵以后,重新奋发精神的复杂心绪。全文写得深沉含蓄,极尽情态、令人惆怅不已。这是一篇优秀的悼念亲人的抒情之作。

事细情深是本文的特色。文章的起领是写巴金因病住在华东医院夜里作梦,梦见亲人萧珊像生前一样无限关切自己而黯然泣下的情景。作者梦醒以后,思绪追寻萧珊的哭声,回忆萧珊生前的种种感人的事迹。在“文革”动乱的岁月里,夜阑人静,萧珊总是小声嘱咐:“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她曾与巴金共享过幸福的欢乐,如今要求分担巴金的忧愁,直到她病倒在中山医院里,“她含泪地望着我说: ‘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这些朴素的语句折射出萧珊的心灵,这是一位多么至情至爱的女性啊! 难怪巴金随着情感的自然流淌,紧接着记下,当萧珊死后,在医院的太平间里,自己要无声的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痛定思痛,又是个难眠的长夜。作者用细节描写,写下他“用铺盖蒙住脸”,“真想大叫两声”。当情绪极至时,只能连声追问自己发出“我到那里去找她?!”的呼声。这真是一往情深,悲痛哀切。优秀的散文总是来自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本文写梦境的可悲,更增添了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再由思念引发对往事的伤怀,情感写得跌宕起伏,真切可信。

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下巴金回忆起萧珊十二年前离家去医院,以及自己领回萧珊的骨灰盒的情形。他无法接受人去楼空的事实,在十二年中日夜期待着萧珊的归来。每次回到家来,仿佛“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巴金还清楚地记得萧珊离家去医院时“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亲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巴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今把它再现出来,则就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这些断片的描写,似乎达到不言情而情无限的境界。当作者写到萧珊的骨灰盒放在睡房里伴着他度过无数的长夜时,他似乎听到萧珊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我们也不禁屏声息气,心也为之颤动起来。作者连用几个排句:“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 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 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 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这段记叙把我们重新带回到了“文革”的年代,仿佛看到两个善良、高洁的灵魂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为之愤慨。

《再忆萧珊》不同于一般悼念亡妻的文章,而是对那个年代黑暗统治的血泪控诉。巴金在这里叙写的,实际上是千千万万人的悲剧和时代的恶梦。他没有被悲痛所击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从悲痛中觉醒。当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就可发现,站在我们面前的巴金,已经是一个从悲哀中摆脱出来,从痛苦中振作起来的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如他说的:“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事实也是这样,晚年的巴金坚持说真话,成为中国精神界的战士。他写下的四十二万字的《随想录》就是一个明证。(顾嘉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