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读书的艺术》二赏析

2018-09-29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二原文

   《读书的艺术》主旨明确,按作者的说法,即谈一下“理想的”“读书方法”。乍一看,这似乎是论说文的题目,如何用感性化的散文来表现如此理性化的话题呢?然而读完全文,你就会逐渐明白此文之美妙正在于此。

本文的鲜明特点,在于用谈心和说理的叙事方法,层层推进地表现“读书的艺术”。首先,作者以一名教师与学生谈心的口吻开头,“就个人所认为理想的方法,与诸位学生通常的读书方法比较研究一下”。口气轻松亲切,直奔主题。“教师”以自己的治学读书经验,指出大半学生“已经走入错误”。因为,他们现在的读书方法,“失去了读书的本意”。“已变成仅幸免扣分数、留班级的一种苦役而已”。“现在你们手里拿一本书,心里计算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注册部对你的态度如何,如何靠这本书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这已经沦为“读书的谬种”了。其次“教师”告诫学生,读书要讲究“成效”。一是要多读书,“各人如能就兴味与程度相近的书选读,未有不可无师自通,或者偶有疑心,未能遽然了解,涉猎既久,自可融会贯通”。二是要精读。“读书必求深入”,“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联的”,“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能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见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作者的散文富于幽默意味,此番议论却质朴无华,切中肯綮,道出了无数学者专家的经验体会。再往下,作者借“教师”之口,对现行的大学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就语带讥讽,不乏巧妙的比喻和俏皮的形容了。

不难发现,全文的说理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即抨击传统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大力提倡主动的、自觉的科学的新型读书观。逻辑性既强,加以入情入理的叙述与分析,便表现得侃侃而论,娓娓道来,具有亲切感人的渗透力。

其实,作者也深知单纯的说理与谈心是很难打动人心的。因此,作者在细致说理的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富有艺术情趣的因素,例如,在讲述读书的本意与读书之乐趣时,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法郎士称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读书是何等快意之事呵。同时,还引用中国历史上第一女诗人李清照与其丈夫赵明诚的读书故事,摘引李清照于《金石录自序》中的记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中即举杯大笑,……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藏既富,于是几案罗列,枕席狼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真是一幅情趣兼备的读书图。如此引经据典与艺术性描绘,可谓点石成金,也具有松动与快意的审美元素。

此外,作者还适时、适量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使作品在严肃之中不乏轻松,缜密之中时有笑语。比如,刚说完“学问之事,是与《红楼》《水浒》相同,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立即笔锋一转,“幽默”一下,“你们若不能用《红楼》《水浒》的方法去看哲学、史学、经济学大纲,你们就不懂得读书之乐,不配读书,失了读书之本意,而终读不成书”。作者提倡快乐地阅读,强调兴趣对读书的重要性。又比如,作者把学习的教育戏称为“称斤两”。“按现行每周三小时的科目算三单位,二小时的科目算二单位,像由一方块一方块的单位,慢慢堆叠而来,叠成多少立方尺的学问,于是某人‘毕业’,某人是‘秀士’,你想这笑话不笑话呢?”在逻辑严密的行文中,作者随时拈来一些幽默的佐料,使读者不禁哑然一笑,顿觉快意。

准确一点说,《读书的艺术》是介于散文与杂感之间,似散文又非散文的作品——一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论说性散文。这篇散文大力提倡的新型科学的读书观,对落后的、被动的读书方法作了抨击,对我们今日如何读书、怎样读好书,仍有较大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