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废墟》赏析

2023-10-28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余秋雨《废墟》原文

    说实在的,本篇并不是余秋雨上乘的作品,本辞典所以要选它,可能因为它的独特。这样的主题,不但对于一般的读者的欣赏力,是一种挑战,而且对于一些评论家,也是一种挑战。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不识货的评论家对之发表了叽叽喳喳的外行议论。

对于散文,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天经地义的话语霸权,只有具体的景色、事件和人物才值得散文家去描摹。抽象的题材,尤其是并不美的观念,不是散文的表现对象。

然而在这一篇中,余秋雨偏偏选中了“丑”——废墟。这里没有景色,也没有事件,一些思想和艺术贫弱的作家,对于这样的题材可能会觉得狗咬乌龟——无从下口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未对废墟加以批判,而是对之进行赞美。这是需要魄力,也需要才华的。

严格说来,也许不能单纯叫做赞美;叫做分析,或者叫做阐释更为精确一点。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对于废墟一分为二式的阐释。对废墟既有诅咒,又有赞叹——把废墟当作课本,使人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废墟可以偷窥到民族的创伤,而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开始走向新的废墟。有一点创作经验的读者可能意识到,这种写法有相当的难度。通篇好像过于抽象,议论虽然深刻,总是显得有一点艰涩,但还是有值得读下去的东西在吸引着你。因为这里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或者不妨把它叫做哲理。

对于散文观念不太开放的读者要接受这一切可能不无勉强。特别是下面这一段: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这就引起争议了。一些缺乏耐性的评论家不免啧有烦言了。

如果光是这样议论下去,也许,这篇散文就可能写砸了。但是余秋雨是以文化景观为特长的,他的拿手好戏是通过文化历史景观阐释来建构文化人格。接下去的古罗马、庞贝古城、吴哥古窟、青铜器、马王堆等等的概括性罗列,为这篇文章带来了生机,最为警策的是对于圆明园的阐释: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就失去了废墟的历史价值。

从这里余秋雨引向了他的专业,他的戏剧理论,也就是悲剧理论:废墟意味着悲剧,悲剧意味着崇高,坦然承认失败正表明一个民族的大气,表明一个民族的自信。

读者不能不佩服余秋雨思辨的深刻。许多句子似乎都值得摘抄,都有某种哲理的分量。但是,不管热爱余秋雨的读者如何耐心,这样的句子还是给人一种感觉:浓得化不开。它太理性了,太缺乏余秋雨散文最常见的血肉。绝大多数的议论离开了文化景观的阐释,就不能不显得有点枯燥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样一篇充满深刻哲理的文章,并没有在艺术上达到相应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