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深度翻译和赏析

2022-11-14 可可诗词网-贺知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题解】
     贺知章年轻时离开家乡,到天宝初归隐镜湖时,已八十多岁了。诗写他回乡时的一点感触。首句说阔别故乡,它是全诗的根,后面几句都由此生出。第二句承上说,这么多年了,有些东西改了,有些还没有改,没有改的是乡音,一口会稽话,改的是容貌,鬓发早已白了。这都是就自身说的。若就客观环境来说,那么不改的应是某些自然现象,改的应是人事面目。如他另一首同题诗说: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来不改旧时波。”但在这首中,只就自身来说。三、四两句(感触由此引起)正是说家乡的孩子们的眼睛里的自己。如果去说客观环境,前后就不协调了。从未见过的家乡孩子,将自己当成了远方来客,还笑嘻嘻地问客人从何而来。这是很有点戏剧性的。诗人先觉得好笑,继而不免感慨:离家时,自己也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啊!乡音在口,怎么就被当成客人了。这才想到自己是皤然一老翁了。诗意也在这点戏剧性上。
模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明〕唐汝询《唐诗解》)情景宛然,纯乎天籁。(〔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全诗】
 
.[唐].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①鬓毛:两颊两边的头发。衰(cui):疏落之意。②笑问:又作“借问”、“却问”。
 
【逐句翻译】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离故乡哟老大才把家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未变哟双鬓如雪白皑皑。
儿童相见不相识,一群跳蹦的儿童都不认识我,
笑问客从何处来。个个咧嘴笑着问客从何处来。
 
【鉴赏导示】
 
   贺知章离家多年,返回乡里时已八十多岁。《回乡偶书二首》就是他回到乡会稽后所作。作者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善诗歌及草隶书,与张旭相善,为“吴中四杰”之一。其诗歌中抒写切身感受之作,清新自然,成就较高。
 
【鉴赏】
 
   这两首诗,是贺知章辞官返乡后所写。诗题中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首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概括写出几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为下句作铺垫。三、四句转而写富于戏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结句,在儿童只是淡淡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情趣,读之,我们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之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首句,与第一首开头相承,写诗人几十年离乡的慨叹,引出下句的议论。次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诗人独立家乡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后两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总之,这两首诗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自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赏析】
 
   唐朝天宝三年(744),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辞去官职, 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古代游子写出多少感人肺腑的思乡诗篇,实现还乡之愿的贺知章吟咏的 《回乡偶书》更是扣人心弦。其中写他初到家时所接触的一个场面, 不禁迸发出无限感慨。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家宦游,如今回乡成了八十多岁的老人,中间竟隔着半个世纪,人事的变化该有多少,就在他自己身上也是前后判若两人。可以想见, 离家时面貌丰盈, 回乡之际, 已经两鬓雪白, 老态龙钟了。这一切都凝聚在第一二句诗里, 感喟是深切的。
 
    更令人难过的是, 乡里小孩子们见了他,把他作为客人看待, 问他来自什么地方,很形象地把第一句蕴藏着的思想体现了出来。在这一问之下,诗人是怎样反应的呢?问的人带笑容,被问的人却感到悲,悲他回来得晚了。他一方面觉得家乡很亲切, 另一方面,映在眼帘的都是一些陌生的小孩子,能不产生孤独之感?苏东坡有诗道:“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后一句与此诗第二句内容相同,但相逢却还相识,与此诗第三句内容很不相同。这说明什么呢?东坡相逢的是与自己年辈相等的人,而贺知章离别家乡之后,经过半个世经才回家,与自己年辈相等的老人大概很少在世的, 所以他和东坡的感受就两样了。
 
   贺知章崇尚道教, 旷达为怀, 在官场一眨眼就是半个世纪,这与他的本心是相违的。当他回乡之际, 自然会想到来日无多,不能久享自由自在的生活。经小孩子一问, 更加深了他的这种感受。这大概是诗人所要表露的又一种内心活动吧。
 
  诗的一二句写诗人归时离家之久,容貌之老,主要是作客观的描绘。三四句借儿童的对己不相识和以客相待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却为儿童的笑所掩盖着,我们要透过笑的表面去理解那隐藏在背后的愁思。诗人原作第二首后二句说: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那么除波之外一切都不是旧样子了,与前诗感慨同,而表现的方法不同,一露一隐,各极其妙。而前诗意更深婉, 耐人寻绎, 允推上乘之作。
 
 
 
【鉴赏要点】
 
[1]名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以景抒情,情从景生。[3]采用对比衬托的写法。[4]语言清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