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写临走时皇帝送行,可家乡儿童却不认识,幽默风趣

2023-03-18 可可诗词网-贺知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回乡偶书
 

【题解】
 
七言绝句。贺知章作。共两首。唐天宝三年(744),作者告老还乡,已是80多岁的老翁了,这两首诗细致地描绘了作者久别还乡的喜悦和惆怅的复杂心情。第一首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诗人通过这一戏剧性的细节,表达了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第二首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诗人借湖水依旧这一点反映出自己对人事无常的惆怅和感慨。
 
 
【全诗】
 
.[唐].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①回乡:天宝二年(743)“十二月乙酉,太子宾客贺知章请度为道士,还乡”。 次年正月“庚子,遣左右相已下祖别贺知章于长乐坡,上赋诗赠之”。(《旧唐书·玄宗 本纪》)
 
②少小离家:据《唐才子传》:“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证圣仅一年(695), 时知章已三十六岁。此前已离开故乡,但不知“少小”,究竟是何年何月;告老还乡时, 已八十五岁。③衰(cuī):由大到小,依次递减。
 
【诗大意】 年轻时离开家,年老了才回来。鬓发已经斑白疏落,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路上碰到的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他们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全诗鉴赏】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格放达,自号“四明狂客”,李白在诗中多次写到过贺知章的狂放性格。天宝初年自求还乡里,归隐镜湖。贺知章善草隶,写诗自然而又生动,不尚藻彩,不避俗语,多有新意。
 
   贺知章在早年即离开家乡,他于天宝初年归还乡里时,已是年逾八十的老人了。久离家乡后一旦回归,深感人事沧桑之变,感慨多端,曾写《回乡偶书》诗两首,上面所录是第一首;第二首是: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的第一首诗,通过一个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场面,几乎是了无痕迹地把久客还乡的感慨和归来已老的心情,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我们前面说到的许多诗都是靠景物抒情的,那是抒情诗常用的手法。贺知章别出心裁,通过一个特殊场面的描画,逼真地写出了含有淡淡感伤意味的乡情。
 
   这首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具有极大的共同美的意义,是纯真乡情的诗,典型的概括性很强,千余年来不知给多少客老归家的游子以彻通心灵的精神慰藉!诗的这种强烈的感人效果,与诗人的特殊艺术表现手法是密不可分的。
 
    本诗最显著的艺术手法是诗情表现上的连环递进式。即四句诗的头三句,每一句都是下一句情景的原因所在,诗行的跳跃发展,成了诗意连环递进的实际进程。第一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是写离乡之久,除非是客死异乡,算是久得不能再久了,因为是少年离家,至老方回,中间有几十年的岁月,在外销磨了青年与壮年期,到了八十五岁归来,连老年也销磨在外面了。这后面蕴含的诗情是一个“久”字。 “久”,作为原因递进到第二句: “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就成了“久”的结果,也使“久”更加具体、形象了,让人知道“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结果就是这个样子。这里还隐寓有悔恨归来太晚的意思。而“乡音无改”,与第一句的“久”的意思相对照,则正表明乡情之深;那么久了,还“乡音无改”,说明诗人是有意不消退故乡的印记,乡音里系着乡情。第二句是以人的音未改而容颜变,收结了首句,作为递进到第三句的原因,是后生晚辈儿童对归客可懂乡音,却不识容颜,因而交谈无碍,面貌陌生,便生出了第三句: “儿童相见不相识”。由第三句生出了写发问的第四句:“笑问客从何处来。”一首小诗写得这样波澜跌宕,错落连环,非久别还乡的大诗人不能写出。
 
 
【点评】
 
     截取一个真实而新鲜的人生场景,展现老人和儿童的代沟和无间的画面,成就风趣幽默的风格的诗篇。
 
     在知名的唐代诗人中,贺知章恐怕是最长寿的了。他的长寿与他的性情很有关系,爱喝酒,作为一个成年人却常常有天真任性的行为,大概他心中很难被不愉快的事情困扰。俗话说人生境遇有顺与不顺的差异,他就是属于很顺的一类人。他的官位不低,到了八十岁后还请求去当道士,还有童真心理。玄宗皇帝满足了他的要求,带着一帮文武官员在长安城外给他送行,大家都写诗送别,皇帝也写,这是多么辉煌的盛事呀!人生到这样的境界,还有什么遗憾呢?他带着满怀喜悦、一路春风衣锦还乡,可是居然有不认识他的人,家乡的小朋友把他当做外乡人,嬉笑着问他从哪里来。嘿!这活生生的场面不就是一首好诗吗?诗如其人。诗人的性格、兴趣、风格、乡情都恰如其分地在诗中显现了:一个乡情浓浓、须眉皆白但却永远笑着、乐着的老儿童形象在一群孩子们中显得多么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