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2018-07-06 可可诗词网-李颀 https://www.kekeshici.com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魏万:居王屋山,后改为颢。天宝十二载曾千里寻访李白,次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见,甚得李白赏识,李白写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长诗。后魏万曾为李白作品编成《李翰林集》,并作序。之京:往京城长安去。颇疑魏万乃赴京应试,途经洛阳遇李颀,李颀作此诗勉之。诗中写送别之情,设想途中之景,勉友人不要蹉跎岁月。以景托情,语重心长。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誉为“盛唐脍炙佳作”。
 
【全诗】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注释1】
①二句为倒装句。意谓魏万昨夜在微霜之中渡过黄河,与诗人相会,今天早上又闻唱离别之歌,向诗人告别。说明聚散匆匆。游子:指魏万。②二句设想魏万途中所见景物及感触。鸿雁南来北往,容易触动游子乡思。意谓听到鸿雁鸣声,不堪乡思之愁,更何况是客中经过云山之时。③二句设想将到长安和到长安后所见景色及感受。意谓过关城时寒气迫近使树叶变色,帝王苑林中傍晚时多是捣衣声。关城:或指潼关。御苑:皇帝的园林。砧(zhen)声:捣衣声。参见沈佺期《独不见》注。④二句意谓不要认为长安是行乐之地,白白地叫岁月轻易虚度。蹉跎:失时,虚度。
 
【注释2】
1.魏万:后改名颢,博平(今山东博平)人,隐居王屋山(今山西阳城西南),号王屋山水,与李白交谊深厚,是李颀的后辈。之京:到京城长安。
2.游子:指魏万。河,黄河。
3.鸿雁:大雁,鸣声极哀。
4.关城:指潼关。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代指长安。砧(音zhen)声:捣衣声。
 
 
【译文】 昨天晚上在微霜中,你刚刚渡过黄河,今天早上又响起您离别的歌声。满腹忧愁的旅途中人,怎忍听那归雁的哀鸣,又怎忍心见那云雾飘渺的山峰。潼关树色变黄了,催来了寒气冷风,家家准备寒衣了,傍晚的长安,一片捣衣声。努力啊,朋友,万不要沉醉于长安的绿酒红灯,让大好年华过得空空。
 
 
 【赏析】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居住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由于久未升迁,就辞官归隐了。李颀好道术,与高适、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唱酬。李颀写诗才华表现为多方面,在样式上他对五古、七言歌行、七律都很擅长,在内容上对写景、抒情、描绘人物都很有精到之处。他的边塞诗和描绘人物的诗,前者以慷慨激昂称世,后者以传神写态见长,在唐诗中都有特殊地位。
 
     魏万是稍晚于李颀的一位诗人,他们是好友。魏万曾编辑李白诗文为《李翰林集》,唐肃宗上元年间登第,后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从诗中的口气看,李颀对魏万的前程满含热望和鼓励之意,此诗当是写在魏万入京求取功名时。作为送别赠行诗,此篇的章法极为严整。第一联先说魏万在秋天的夜晚来到自己住所,停留一宿后,次晨即匆匆登程赴京。这是题意所在之处。第二联述说人事,设想魏万在路上,人向北去,雁向南飞,离家日远,客愁更多,这时闻秋雁鸣空,看云山过眼,定是特别难以忍受。第三联侧重说景,计数行期,征人此去,路远秋深,当接近长安关城时,或客居长安以后,将要在那里经历秋寒近侵,并听到捣衣砧声而深感时光流逝,岁月催人。第四联说的是别后的期望,嘱咐知己好友,不要见到长安是歌舞繁华之地,就沉湎其中,空使年华虚度。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多精致之词,如“微霜初渡河”的“初”字,三四句中的“不堪、 “况是”,第五句的“树色催寒近”,有的是表示程度,有的是加重意思,有的是反映奇特命意,都非寻常可比。
 
      诗句“关城树色催寒近”中的“催”字用得极妙。诗人写的是早秋来临,寒风侵人,秋寒是从河北岸过来的;可是它为什么要到河南岸来,而不呆在它原来呆的地方?诗人有一个特别富于情韵的想象:秋寒是一个有感觉有生命的事物,它在极北边远地带,看到树黄叶落,草枯蓬转,自身也感到不胜凄冷,想找一个温和的栖身之处,于是便向那意态可人的翠绿杨柳走近,前边的引力变成了有生命的秋寒主体的内在的催力,于是便形成为“关城树色”,催促着秋寒从北边向它走来。这样,绿树和秋寒都变成了有生命的事物,霜冷无情的传统命意被改变,新奇笔法被造成。这样的写法用在朋友分别的诗中,与主题是一致的。这秋寒与绿树的接近,结局是飘落的,想给寒秋以慰安的,结果却爱莫能助,秋寒不息,它还要去寻求,它们分别时不能不是充满着怅恨;而飘忽不定的秋寒,在它的未来所到之处,永远也找不到可以永久寄身的绿树。这种相遇情与相别恨,是诗人的审美情感的形象对象化,其中蕴含有诗人的与友人相别相送的真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