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2023-09-29 可可诗词网-怀古咏史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出处】唐·李白《忆秦娥》。
 
【意思】 秦娥从梦中惊觉,耳闻一缕凄凉的箫声,眼见一轮清 冷的明月。和泪的梦啊清冷的月,幻映出当年伤感的离别。当年折柳送别,如今但见灞陵桥畔的柳树年年新碧。
 
【全诗】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鉴赏】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的词章。词中的迷朦情调,不在于弥漫平 林的暮霭轻烟,寒山归鸟,而在于秦楼月色下的幽咽箫音,以及梦 断秦楼的遐想沉思。
 
         起笔“箫声咽”句,俞陛云评其“有飘飘凌云之气”(《唐五代两 宋词选释》)。在那万籁俱寂的秋夜里,一阵如咽如诉的低沉悲抑 的箫声飘起,这乐声,弥漫了夜空,惊醒了秦楼上离人的幽梦,拨动 了离人的心弦。“秦娥梦断秦楼月”一语,强化了“箫声咽”所翻动 的感情波涛。秋夜是静穆的,但箫声刺碎了离人的梦境之后,全词 在空间、时间、感情、理性多方面的绾合变化,都循着箫声的悠扬起 伏而层层展开,构成了这首词的富有立体感的奇妙意境。
 
         “秦娥”,是词中的主人公,由箫声而引出。《列仙传》载: 箫史 善吹箫,得到秦穆公女名弄玉的热爱,婚后每日教弄玉作凤鸣召来 凤凰,穆公为作凤台。数年后,夫妻随凤凰飞去。这里的“秦娥”泛 指美貌的女子。秦娥在秋夜中的幽梦被箫声猝然惊断;梦断了,无 情的现实代替了美好的梦境,幽咽的洞箫低奏,凄冷的秦楼月色, 反衬了她梦醒之后的孤独和冷清,触动了她无穷的思绪。词人以 两个不同场合的时空环境来抒写梦断人的感情波动和理性的沉 思,展现了她梦醒后的心理活动。一是从秦楼月色联想起灞陵柳 色,“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色”是离别的象征,“霸陵” 代表送别地点。程大昌《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关,必自灞陵始, 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年年”二字,交代了离别时间的长久。 霸陵折柳,一别经年,时序转移,柳色更新,但离人杳无音讯,本来 希望在梦中团聚,获得暂时的心灵慰籍,却被箫声惊断了。面对凄 冷的月色,这种刻骨揪心的离情别绪,异常迅捷地袭击着她的心 头。二是从秦楼月色联想乐游原上的秋色。词的下阙,词意又从 霸陵折柳伤别的场面向乐游原上的伤别的描写移动,使两种不相 互连续的意象互相叠映,互相引接,表面上仿佛是两种互不相关、 绝然不同的场景,实际上,这乐游原上的联想,是灞陵伤别的情感 的深化,二者连锁在一起,这两个断片的转接,把秦楼梦断人的幽 思遐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鉴赏2】
      《忆秦娥》这里既是词牌,又是小令的标题,因为此小令内容 就写秦娥忆。杨宪益《零墨新笺》云:“李白《忆秦娥》应亦是氐人 流行乐调。此由‘秦’字可以看出,因秦陇本是氐族故土。”黄升 《花庵词选》称誉此小令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为百代 词曲之祖”,已被好多词家公认为不易之论。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词人落笔就写一个京城女子, 在一个月照高楼的夜晚,被凄凉呜咽的箫声惊醒了好梦。“秦 娥”,泛指京城长安的一个美丽的女子;《方言》卷二云:“秦晋之 间,美貌谓之娥。”“梦断”,谓梦被箫声所惊醒。这里反用《列仙 传》所载萧史与弄玉的故事,因为善吹箫的萧史被秦穆公的女儿 爱上,终于结为夫妻,一起随凤飞去,那该是多么美好;可这位秦 娥呢,单身独宿,只能在梦中与爱人相聚,偏偏好梦被那凄切箫 声所打断,醒来一看空剩清冷的月色,心里又该是多么悲伤! 一 个“咽”字,渲染出境界之凄凉;一个“断”字,烘托出秦娥内心 的失望。开头两句就这样以流丽之艳语而描写出哀婉欲绝之 情思。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娥从梦中惊醒,眼前只有 照着楼台的月色;借着月色向楼下看,只见杨柳依旧青青,一如 既往,不禁勾起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那种悲伤情景的回 忆。“秦楼月”之反复,本是这个词调的要求;而在这首小令之中, 不仅起到由月色而见柳色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加强了对于 孤独凄凉的环境气氛的渲染。至于由“柳色”而跳跃到“伤别”上 去,既是从汉代以来折柳送别这一传统风尚生发出来的想象,又 是对秦娥怀念远人心情的进层刻画。“灞陵”,汉文帝刘恒的陵 墓,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灞桥,为长安人士送别之所。《三 辅黄图》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 别。”“灞陵”一作“灞桥”。“灞陵伤别”,是由柳色触发的对当时分 别情景的回忆,它既补明了“梦断”之“梦”乃是与远别爱人相聚 的好梦,更为下阕结句的描写埋下了伏笔。这一“伤别”,本写秦 娥之离愁别恨,而以年年贯之,则把多少年、多少代人间共有的 悲剧连类道尽,境界顿然阔大起来,赋予了普遍的意义。这三句 连贯而下,层层浮想,句意跳跃,脉络相承,曲尽秦娥梦断之后的 所见和所思。
 
       上阕写秦娥梦也想,醒也想的怀念远人的伤别心境;下阕写 秦娥不得爱人音信而怀古伤今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