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长城》全文、注释和赏析

2023-07-15 可可诗词网-鲁迅 https://www.kekeshici.com

伟大的长城!

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

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五月十一日。

【析】 长城是炎黄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唯其如此,历代歌咏赞颂长城之辞举不胜举。但《长城》一文,却着实新奇怪异,发论别具一格,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给读者以极大的思想震撼。

文章选取的题材,是人们“大概都知道的”长城,但我们读《长城》,却觉得在读一部缩写的中国社会史,从而沉浸于作品深邃的、发人深省的内蕴中,分明感受到两个长城:一个有形的物质的长城,一个无形的精神的长城。有形的长城围住了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但“何尝挡得住”外虏的弱肉强食,岂不悲哉哀哉!无形的长城更束缚了民族的进取的思想,泯灭着民族创造的生机,使人们动弹不得,在这种精神长城——锁链的禁锢之下,任人宰割,随人欺压。更为可悲的是,即是在现代社会里,还有一些总是要用“新砖”去修补古老的长城,“古砖”和“新砖”这“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这是用象征的笔法指斥当时的“国粹派”的倒行逆施。鲁迅是从国家民族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高度,对于以“长城”为象征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恪守旧俗、不思变革的腐朽部分加以抨击的,因此,文章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对于“长城”所象征的传统保守腐朽的文化的诅咒,也具有极其强烈的震撼力!

文章的思想力量是其艺术力量的基石,臻于完美的艺术手法,能在相当程度帮助思想的表达。文章选择国人熟知而又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民族文化的标志作为着笔点,阐发深刻执着的反旧传统、反旧意识的强烈愿望,既表现了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也标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篇幅短小而内蕴丰厚、精深隽永是文章又一明显的特点。这得力于文章所议的事物的具大的历史概括力和高度浓缩的、多重的象征性,作者以此作为观察认识的起点,从一方长城,透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变幻的风云,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层层堆积,即肯定其“伟大”,作为“一种古迹”,“或者还要保存它”;而尤其愤于不断用 “新砖”修补“古砖”造就的长城,质问“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自然,这里决非指对物质长城的修补,而是作者借此表达对于“长城”所象征的旧传统以及当时的“国粹派”、复古主义思潮修补旧传统的长城以“将人们包围”的行径的愤慨。这里既有高度概括地对于历史的探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沉的思考,故文章虽极短小,内容却博大厚重,使人震撼,引人沉思,使人觉悟。文章所体现作者深刻的历史穿透力,巨大的思想涵盖力和对于民族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是鲁迅所独具的,决非一些浅薄者所可比拟。

字数:1238
陈慈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4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