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篇) 君王不可因一己的愤怒而兴兵,将领不可因一时的恼恨而作战。 在行动之前,先客观的洞察利弊,再因势利导付之行动,因一时的喜怒,左右战阵,必然得不尝失,所以战争切忌感情用事。为人处世也是一样,应减少主观的看法,多加客观研判。...
(火攻篇) 已灭亡的国家不可能再兴复,已死的人不可能再生还,一个国家的毁灭,每因为颓势已成而不可挽救。个人亦复如此,当发现自己面对死亡时,就该急流勇退,否则愈陷愈深,不可收拾,须知人死后是不能复生的。...
(九地篇) 把军队投入只灭亡的境地,使将卒奋然于脱困之途,然后能保全军队,置军队于死亡之境,则人人有奋勇直前,打开生路的信念,然后才因惜死而得生。...
(地形篇) 爱护士卒有如怀中的婴儿,他们会感动的为你冒险穿越深谷。视兵士有如爱子,他们才会和你共生死。 将领能视兵如子,则士兵肯为他赴汤蹈火,同生共死。...
(九地篇) 善用兵的人,就好像“率然”一样,率然是指常山的蛇,它的头部、尾部会来呼应肆敝,打它的尾部,头部也来援应咬人,打它的腹部,首尾都来夹攻敌人。 战争若采能体察这个道理,则可守可攻,变化裕如。...
(行军篇) 原本静止的地方,鸟群突然飞起,一定有敌军埋伏。野兽惊惶而四处奔跑,一定有敌军潜藏,不可不察。 老谋深算的军事学家,对于自然界的一点小动静,都能体察入微,所以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地形篇) 进攻时,将领不妄求个人的功劳,必待有必胜的可能才与之战。退守时,不逃避个人的刑责,认为据守,将召致过度的损害时,就当毅然撤退,以保战力,以备续战。不论进退,都要以保障国家保护人民为前提。这样的将领,才是国家的瑰宝。...
(军争篇) 使自己的军队,安逸沉潜的固守着阵地,以等待远行疲惫的敌人。 善于用兵的人,总等到敌人松懈疲劳时攻击它。当我军战离战场愈近时,应该争取时间,充分休息,使部队能养其精锐以待敌之疲困,予以痛击。 参考“以近待远,……,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九变篇) 行军在外,将领谋略取胜为主,君主的遥控,往往不合战机,所以,在战事剧烈时,即使君王的命令,也不能接受。 所以孙子说:有的道路不可通过,有的敌人不能追击,有的城池不能进攻,有的地方不能争夺,有的君命不能领受。 参考“涂有所不由。军有所...
(军争篇) 军队没有充足军需后援,一定会失败。没有充足粮食补足,也一定会失败。 所以现在各国都设有后勤补给部队,且已列入正规序列。历史上有很多战争,都是因为后勤支援之不足而致失败的;诸葛亮之北伐,二次大战德国之攻苏联失败,都导源于此。...
(军争篇) 形容军队在不同情况所采取的至当行动,前进时象疾风一般快速,宿营时像森林一样静寂,攻击时像火一般猛烈,防御时像山一般稳固。...
(军争篇) 自遥远的道路,迂回袭击,常常能出敌意表,以远作近,变困境为顺境。 在战争中,掌握形势的转变很困难。尤其是想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为最难,其成败就只有看将帅策略运用之高下了。...
(军争篇) 出征到百里外的地方,与敌争胜负,三军的将领可能都会被俘虏。 古时行军一日的极限为三十里。若超过极限,军队疲惫。容易失败,做以劳赴逸,败亡之道,不可不察。...
(执篇) 领导运用军队,像要转动圆石,从千仞高山滚落,用力小而威力大,这是说为大将的必须创造有利形势,善加运用,以变弱为强。...
(虚实篇) 作战的情状可以水来比喻,水总是避开高处而往低处奔流。作战亦复如此,必须避开敌人的主力,向敌人的弱点攻进。即所谓“乘虚而入”,才能收伟大的战果。...
(执篇) 暴乱是由治术的罅隙中所产生。怯懦是由勇敢的丧失所导致。衰弱是由强悍的旷持所形成。 军队组织一松懈;暴乱,怯懦,衰弱都随之而来。所以说大意,怠慢、轻忽都是失败的祸根,不能稍一疏忽。...
(形篇) 善于打仗的人,因为有充分的准备和周详的计划,所以能在战阵之始,就造成敌人的弱势,故而能轻而易举的获致战胜的成果。 善于打仗的人,能决定胜负的结果。早立自己于不败之地,才算真正的胜利,那种冒险的胜利,不算真胜。没有获胜的把握,势将趋向...
(形篇) 善用兵的人,会先修明政治,确立军纪,才能稳操胜算。 参考“……。故能为胜败之政。”...
(执篇) 两方作战,以正当的判断衡量敌我态势。出其不意,战胜敌人。“奇正”攻守的应变方法,非常多而复杂,不能一一列举,也不能一成不变。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很恰当的说明了奇正之变的奥妙所在。...
(谋攻篇) 了解敌方虚实,也了解自己军力,可收百战百胜之功。不了解敌方,只了解自己,胜负各占一半,敌我状况都不清楚,则每次作战都有失败的危险。 所以唯有知己知彼,才能有百战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