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原交往数千年的绚丽文化
荒哉周穆王,八骏穷万里。
朝发昆仑巅,夕饮瑶池水。
明代赵㧑在此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国西 周第五代国王周穆王西行巡游的事迹。按神话传 说所述,天山东段博格达峰上的天池是西王母(王 母娘娘)昆仑仙境中的“瑶池”,而西王母就是在这 “瑶池”上宴请了西行到这里的周穆王。此外,在 《吕氏春秋》《汉书》《太平御览》等古籍里,还记载 有华夏族的始祖黄帝(轩辕氏)也曾到过塔里木盆 地南缘的昆仑山,并筑有庄严巍峨宫殿的传说。五 千年前,昆仑山北麓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 诗情画意的大自然中生长着成片的茂密竹林。黄 帝又派他的乐官伶伦来到昆仑山北麓。伶伦用竹 子根据凤鸟鸣叫的音高制定了十二根律管。从此, 人们就有了创作音乐和演奏音乐的规范和依据。 显然,中原同新疆的交往已非常久远,甚至从上古 时代起便已开始了。
从出土资料证实,我国自夏商时代起就无比 珍重玉石。人们不但“佩玉琼琚”,而且将玉器作为 图腾徽号,还将玉器服务于巫术。儒家认为玉“温 润而泽”,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把它当作神 物来崇解。但正如《史记·李斯列传》的李斯在《谏 逐客书》里所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 宝……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也写下了“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这样不朽的诗行。 说明中原的美玉是从昆仑山麓远远运来的。对此,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得更清楚:“凡玉…… 贵重者尽出于阗。”殷商前期(公元前13世纪)的 妇好墓出土755件玉器,经鉴定其中有一批属于 和田玉。这标志在那时和田玉已由南疆进入中原, 远古新疆与中原文化交往已相当频繁。
汉朝时,今新疆和新疆以西的很大一片疆域 被统称为西域。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 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是张骞凿通了汉朝与 西域官方间的直接联系和来往,对后来西域归属 汉朝起了重要作用。此后,“丝绸之路”随之畅通, 使中原同西域以及中、西亚及至欧洲的经济贸易、 文化往来有了很大发展。汉武帝还先后将细君公 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王。从此,中原的丝绸、布 匹、粮食不断运向乌孙草原,称为“天马”、“西极 马”的乌孙马也进入了中原。汉武帝国得乌孙马, 曾高兴地挥毫题字:“天马行空”,并作《西极天马 歌》:“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 兮障外国,涉流沙兮西夷服。”
解忧公主的几个儿女都曾在西域居于显要地 位,都为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作过贡献。特 别是后来当上龟兹国(今库车一带)王后的弟史, 她曾到长安专门学习过音乐,并把中原的乐舞和 乐器带到龟兹。公元前1世纪,西域的音乐舞蹈已 传入中原,促进了中原音乐舞蹈的发展。公元前 60年,汉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至此,新疆这块 地方,包括现在的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地区在内, 正式成为中国疆土的一部分。两千多年来,中国虽 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更迭,但大多中央王朝 在新疆都设有统治机构,新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 交流始终延续不断。
唐王朝采取了多种措施,使西域与祖国内地 各方面的联系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尤其在文 化交流上远比以前广泛。那时,不少汉文书籍,如 《尚书》《诗经》《论语》《汉书》《史记》和白居易的诗 文等都已在西域各民族群众中流传。同时,西域的 音乐、舞蹈、绘画也继续大量传入内地。
继唐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和辽宋对 峙的时代。当时西域出现了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 王朝和于阗王国等地方政权。10世纪末,喀喇汗 王朝与于阗王国发生争战,于阗战败,遂成为喀喇 汗王朝的一部分。这些地方政权与中原都保持着 联系。宋朝立国的第三年,高昌回鹘就派使者四十 余人向宋朝贡方物。后宋朝派供奉官王延德向高 昌王赠送礼品。喀喇汗王朝的首领常把自己的王 国用“桃花石”(当时西域及其以西各国对中国的 通称)或“下中国”的称号,强调他们的王国是中国 的一部分。他们也把自己称为“桃花石汗”、“东方 和中国之苏丹”。据《宋史·于阗传》载:“大中祥符 二年,其国黑韩王遣回鹘罗厮温以方物来贡。”为 此,俄国着名土耳其斯坦史和伊斯兰文化史专家 巴尔托里德(1869—1930)才得出这种结论:“喀喇 汗王朝的人是借助于回鹘人而生活在中国文化的 影响之中。”公元11世纪的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名 着《福乐智慧》里就渗透了不少儒家以“仁”为核心 的伦理思想。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散文 序言中说自己这本书是“以秦地哲士的箴言和马 秦学者的诗篇装饰而成”。“秦”是北部中国,“马 秦”即桃花石,明确表明了《福乐智慧》一书同祖国 中原文化的内在联系。
在元代的近百年历史中,西域地区一直受到 元朝中央的重视,把它置于和内地其他行省相同 的地位。“马上得天下”的蒙古人刚崛起时还没有 文字。蒙古军攻灭乃蛮后,俘乃蛮王傅畏兀儿人塔 塔阿统,成吉斯汗重用了他,并“命教太子诸王以 畏兀儿字书国言”。自此以后,蒙古语畏兀儿文字, 成为蒙古文的主体。满族兴起,又以此为基础创制 满文,后来又改进为新满文。这是畏兀儿人在这一 历史时期对祖国各族文化发展的一大重要贡献。 元代,畏兀儿人进入中原,一面传授知识于蒙古, 一面又笃学汉文化,很多人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军 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翻译家……如着名 农学家鲁明善写的《农桑衣食撮要》(又名《农桑撮 要》)一书,是我国元代三部重要农书之一。另外, 文学家、诗人贯云石,书画家伯颜不花的个、翻译 家安藏等也很有名。
明朝廷曾不断派官吏巡视西域各地,如陈诚 曾奉命先后三次出使西域,留下了许多描写西域 的诗篇和两部西行游记,为后人了解明代天山南 北及中亚各地的历史、地理、经济状况和民俗,留 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1759年,清朝直接控制了整个西域,于1884 年建成了新疆省,开始实行同内地完全一样的郡 县制。那时,新疆同中原各省的政府机构已毫无区 别,使新疆与中原文化的交往更加直接。
1949年9月25至26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 年10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 新疆各少数民族中,除一些因人数过少,而且分 散,不适合建立自治单位外,其他少数民族都建立 了自治州、县、乡等各级自治地方行政机构。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