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称的确定
在我国古籍中,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关于台湾
的记载,说法不大一致。有说《禹贡》中的“岛夷”,
《汉书》《后汉书》中的“东鳀”,沈莹《临海水土志》
中的“夷州”等,都是指今天的台湾,但也有人提出
不少的疑问,因此还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隋书》
中的“流求传”,专门记述了流求,宋代赵汝适的
《诸番志》和官修的《宋史》中都有关于“流求”的记
载;后在《元史》中又出现了“溜求”的名称。从隋代
到明初,有些史书和私人著作中还使用过“留仇”、
“琉球”、“流虬”等名称。这些,大体可认为是同音
异写。关于历史上的流求,在国内学术界有三种看
法:一种认为,不论流求还是琉球,都是指今天的
台湾;另一种认为,乃泛指台湾和琉球群岛等;还
有一种则认为是指今天之琉球群岛。从目前情况
看,大多数学者都采用第一种看法,即认为是指今
之台湾。
到明代初年,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交通 的发达,台湾的地理位置弄得更清楚了,台湾出现 了新的名称。明初的琉球,专指今天的琉球群岛, 亦称“大琉球”,而把比大琉球大得多的台湾,却称 之为“小琉球”。到明末,在台湾还有鸡笼山、大鸡 笼山、北港、东番、东番诸岛、东番诸山、东岛、东 国、小东洋、东角洋、东山、东海、东瀛、东溟、海东、 台员、大员、大圆、大冤、大湾、台窝湾、台湾等称 呼,到了明末,更多的人都称为台湾。郑成功收复 台湾后,一边沿用一般人的称呼,同时又名之为 “东都”,后其子郑经继位时,又改称为“东宁”。
有人说,“台湾”这个名称是从“埋怨”转音的, 早期不少闽人到台湾开发,历尽千辛万苦,许多人 客死在台地,死后连尸骨都难得运回原籍安埋,深 感埋怨。闽南音“埋怨”二字与台湾音相近。就是 说,“台湾”名称,可能就是“埋怨”二字转音而成 的。历史学家连横在他的《台湾通史》一书中就是 这么主张的。当然,这种说法显得有些附会。不过, 有人认为,闽人并不全把“埋怨”视为消极的字眼,
它的含义有两重:既对死者拓垦台湾,事业未竟而 亡感到惋惜、悲恸,而且还有掩埋死者的冤恨怨 气,冀望生者运气好转,继承死者的遗志,继续创 业之义。这从福建闽南地区民间习俗可以得到佐 证。闽南人长辈对子侄后辈、亲人好友,呼名时常 冠以“呆(台、埋)”以示亲热。正因为闽南人这样理 解“埋怨”之义,所以对早年台湾并不望而生畏、止 步,而是勇往直前,更多的人渡海拓垦台湾荒岛, 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奋斗、把“海上荒土”变为 “乐土”,把台湾变为宝岛。闽台先人用血汗和生命 给台湾命名,并奠定台湾与大陆血浓于水、不可分 离的亲密关系,人们从这里也不难得到理解。也有 人说,台湾之所以称台湾,因为它浮海如平台,地 形似弯弓,这大概是后人的想象。还有一种说法 是,台湾一名是从“台窝湾”演变而来的,这主张得 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台窝湾原为台湾高山族平埔 族中的一个族称,这部分人曾散居于今台南安平 附近。安平曾称为一鲲身,附近皆海湾。因此,“台 窝湾”这一称呼,最早是既称其族亦称其地,久而 久之,成了人们熟知的名称,并简称为“台湾”。其 称谓大体是从明朝宣德、正德年间(15世纪末到 16世纪初)开始的。不过,开头时,还不怎么固定, 或指其族,或指其居住之地,有时也泛指全岛。后 来使用的人多了,便出名了,从大陆沿海到台湾的 移民多沿用这称呼,于是“台湾”几乎成了通用的 名称。后来在明朝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也开始使用 这个名称,但还不能算为法定名称。1683年,清政 府以武力打败了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把它置于中 央的统一管理之下。第二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置 府设官而治,设置台湾府(下置三县)隶属福建省。 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此后“台湾”既是人民群众 的称呼,也是法定的名称。
台湾其名先流行于民间,后才被官方所认可, 它最早出现于官方文件中系明万历年间的事(或 说1620年明廷公文中正式使用台湾这一名称), 而在私人著作中记载,这一名称的当推何乔远的 《镜山全集》为最早。台湾这一名称虽然不是何氏 所独创,但他的记载和使用,却给东南沿海人民群 众以影响。何乔远字穉孝,号匪我,人称镜山先生, 泉州府晋江人,明朝万历年间任过礼部仪制郎中, 万历以后还担任过光禄少卿,太仆少卿,再进右通 政、光禄卿、通政使,晚年引疾归里。他还乡时车无 一金,居镜山讲学,以维持其生计。何氏编篡过《闽 书》《名山藏》和《镜山全集》等书,颇受世人注目。 《名山藏》中有“鸡笼淡水夷”的记载,提到它位于 澎湖东北,又名“北港”或叫“东番”,郑和入海谕诸 夷,唯该地酋独不听约束云云。这些对以后编修的 台湾地方志,曾有过影响。《镜山全集》使用台湾一 语,自然是采用福建民间的说法,而他对福建民间 说法的记载反过来对“台湾”一语的推广起着推动 作用。
到明代初年,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交通 的发达,台湾的地理位置弄得更清楚了,台湾出现 了新的名称。明初的琉球,专指今天的琉球群岛, 亦称“大琉球”,而把比大琉球大得多的台湾,却称 之为“小琉球”。到明末,在台湾还有鸡笼山、大鸡 笼山、北港、东番、东番诸岛、东番诸山、东岛、东 国、小东洋、东角洋、东山、东海、东瀛、东溟、海东、 台员、大员、大圆、大冤、大湾、台窝湾、台湾等称 呼,到了明末,更多的人都称为台湾。郑成功收复 台湾后,一边沿用一般人的称呼,同时又名之为 “东都”,后其子郑经继位时,又改称为“东宁”。
有人说,“台湾”这个名称是从“埋怨”转音的, 早期不少闽人到台湾开发,历尽千辛万苦,许多人 客死在台地,死后连尸骨都难得运回原籍安埋,深 感埋怨。闽南音“埋怨”二字与台湾音相近。就是 说,“台湾”名称,可能就是“埋怨”二字转音而成 的。历史学家连横在他的《台湾通史》一书中就是 这么主张的。当然,这种说法显得有些附会。不过, 有人认为,闽人并不全把“埋怨”视为消极的字眼,
它的含义有两重:既对死者拓垦台湾,事业未竟而 亡感到惋惜、悲恸,而且还有掩埋死者的冤恨怨 气,冀望生者运气好转,继承死者的遗志,继续创 业之义。这从福建闽南地区民间习俗可以得到佐 证。闽南人长辈对子侄后辈、亲人好友,呼名时常 冠以“呆(台、埋)”以示亲热。正因为闽南人这样理 解“埋怨”之义,所以对早年台湾并不望而生畏、止 步,而是勇往直前,更多的人渡海拓垦台湾荒岛, 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奋斗、把“海上荒土”变为 “乐土”,把台湾变为宝岛。闽台先人用血汗和生命 给台湾命名,并奠定台湾与大陆血浓于水、不可分 离的亲密关系,人们从这里也不难得到理解。也有 人说,台湾之所以称台湾,因为它浮海如平台,地 形似弯弓,这大概是后人的想象。还有一种说法 是,台湾一名是从“台窝湾”演变而来的,这主张得 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台窝湾原为台湾高山族平埔 族中的一个族称,这部分人曾散居于今台南安平 附近。安平曾称为一鲲身,附近皆海湾。因此,“台 窝湾”这一称呼,最早是既称其族亦称其地,久而 久之,成了人们熟知的名称,并简称为“台湾”。其 称谓大体是从明朝宣德、正德年间(15世纪末到 16世纪初)开始的。不过,开头时,还不怎么固定, 或指其族,或指其居住之地,有时也泛指全岛。后 来使用的人多了,便出名了,从大陆沿海到台湾的 移民多沿用这称呼,于是“台湾”几乎成了通用的 名称。后来在明朝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也开始使用 这个名称,但还不能算为法定名称。1683年,清政 府以武力打败了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把它置于中 央的统一管理之下。第二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置 府设官而治,设置台湾府(下置三县)隶属福建省。 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此后“台湾”既是人民群众 的称呼,也是法定的名称。
台湾其名先流行于民间,后才被官方所认可, 它最早出现于官方文件中系明万历年间的事(或 说1620年明廷公文中正式使用台湾这一名称), 而在私人著作中记载,这一名称的当推何乔远的 《镜山全集》为最早。台湾这一名称虽然不是何氏 所独创,但他的记载和使用,却给东南沿海人民群 众以影响。何乔远字穉孝,号匪我,人称镜山先生, 泉州府晋江人,明朝万历年间任过礼部仪制郎中, 万历以后还担任过光禄少卿,太仆少卿,再进右通 政、光禄卿、通政使,晚年引疾归里。他还乡时车无 一金,居镜山讲学,以维持其生计。何氏编篡过《闽 书》《名山藏》和《镜山全集》等书,颇受世人注目。 《名山藏》中有“鸡笼淡水夷”的记载,提到它位于 澎湖东北,又名“北港”或叫“东番”,郑和入海谕诸 夷,唯该地酋独不听约束云云。这些对以后编修的 台湾地方志,曾有过影响。《镜山全集》使用台湾一 语,自然是采用福建民间的说法,而他对福建民间 说法的记载反过来对“台湾”一语的推广起着推动 作用。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